[身边事] 让家前屋后“寸土生金” 大中街道聚力发展庭院经济

[复制链接]
查看: 7743|回复: 0

1125

主题

11

回帖

381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812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盐城

夏日的阳光里,大中街道恒北村农民别墅小区被鲜花与绿意包围;门前小花开得正艳、屋后的黄瓜藤沿着支架攀爬,各种梨树、柿树在庭院里挂满果实……上百盆花卉与各类蔬菜瓜果错落分布在家前屋后,村民们手持水壶穿梭其间,指尖触碰的不仅是鲜嫩的枝叶,更是庭院经济带来的致富希望。这场发生在“方寸之地”的产业变革,正让闲置庭院变身“增收菜园”和“致富花园”。

走进红花村,目之所及是“家家有景、户户有收”的热闹景象。村民黄仲涛蹲在自家门前的花盆旁算着“增收账”:“投资10多万元种了铁树、月季等花卉苗木,一年能多赚七八万元。以前这些空地堆杂物,现在既能赏花又能卖钱,日子更有盼头了!”

“方寸地”成了“致富园”,庭院经济奏响富民曲。这样的转变,源于该街道对庭院经济的精准破题。作为特色产业的“浓缩版”,庭院经济一头连着人居环境改善,一头牵着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庭院、房前屋后的闲置地,过去要么荒着,要么堆杂物,其实是‘沉睡的资源’”。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杜正华介绍,今年以来,该街道因村制宜推动“6+X”经济模式扩面、提质、增效,坚持以“小规模、大群体、小成本、大思路”为导向,引导农户盘活“方寸地”,把庭院变成“微型产业园”,让闲置空间释放出强大的经济效能。

在阜北村村民顾海泉的家门前,不到4分地的土地里,分别种着青玉米、花生、茄子、丝瓜、黄瓜、草莓等各种瓜果蔬菜,一年四季不断,年收入也有2000元左右。他笑着说,“现在不用出远门,蹲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老人小孩也能搭把手。”据了解,阜北村80%农户参与“美丽庭院”建设,260余户发展庭院经济,形成“花卉扮靓庭院、蔬果鼓起腰包、草莓拓宽销路”的多元业态。

庭院经济如何从“散户单打”走向“规模联动”?阜北村探索的“五统一”模式给出答案——村委统一项目规划、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规范管理、统一对接销售,构建起从“种得好”到“卖得畅”的完整链条。“我们给农户免费提供种苗,定期请农技员帮教种植技术,成熟后还帮着找销路。”村党总支书记孟晓东介绍,村里利用紧靠丰收大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种苗培育供应的优势和广泛的销售渠道,实行村园合作,方便了村民庭院种植管理和产品销售,大大提高了村民发展庭院经济的积极性。

庭院经济的价值,远不止于“增收”二字。漫步元丰村,青瓦白墙间花团锦簇,路道两旁蔬果飘香,曾经的“杂物堆”变成“景观带”,人居环境整洁与产业发展实现“双向奔赴”,“以前村里乱堆乱放,现在家家比整洁、比收成,风气越来越好。”村党总支书记吴宏庆说,“美丽庭院”不仅让村庄环境美,更凝聚了民心。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微动能”。该街道正以恒北村和元丰村等为样本,将庭院经济与特色种植、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融合,不断探索示范引领,逐村推行的庭院经济模式,让“小庭院”成了衔接“大市场”的纽带。“我们将因村施策,引导发展庭院养殖、手工艺品加工等业态,让‘方寸地’承载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街道分管负责人表示。

从“门前鲜花屋后瓜”的田园诗意,到“家家增收户户富”的现实图景,该街道的庭院经济发展轨迹,正成为一场“向空间要效益、向细节要发展”的乡村治理创新之旅。这些生长在庭院里的植物,既是美化家园的“景观树”,更是扎根土地的“摇钱树”。而比果实更珍贵的是村民们眼里的光——那是对“庭院变花园、花园变乐园”的认同,更是对“日子越过越红火”的肯定。这方“方寸地”上的生动实践,正为乡村振兴书写着“小而美”“实而富”的美丽画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