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事] 60年!再见了,西河口!

[复制链接]
查看: 86940|回复: 0

427

主题

217

回帖

1737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737
发表于 2021-5-26 18: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日本

1.jpg

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老街
大丰有一片承载很多人记忆的水上老街
——西河口
它是大丰发展历史的缩影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
洒向二卯酉河和斗龙港河
西河口的市井生活
便从吱呀吱呀的开门声中苏醒

2.jpg


大丰的城西角有一片曾经繁华的老街区——西河口。
整片老街因为毗邻二卯酉河和斗龙港河,这里的水运码头十分发达,正是这样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当时西河口老街的繁荣。
1958年,这里成立了航运合作联社,将一些长期在水上的船民组织起来入社。第一代船民落户于此,定名水上新村,他们是最初西河口的拓荒者,在这里开始了热火朝天的生活。
如今它遗世而独立,像是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很少年轻人会知道这个地方和这里的历史。


这里曾是繁华厂区


沿着宽阔的健康路尽头,突然收紧的一条小路就是通往西河口的,看到高高的烟囱、水塔、断垣残壁的厂房,感受到一股衰落的工业时代气息。

3.png


80年代开始,西河口迎来了兴盛期,这里的化工厂、船厂、拉丝厂、水泥厂逐渐成形,并繁荣一时。


船   厂

临着二卯酉河的老船厂,如今成了私营塑料厂。
昔日的老船厂大门还有当年的影子,高大的厂房特意为大船只配备。

4.png


从1958年初建船厂开始,经历了船只维修、木船、水泥船、钢铁船制造的过程。
站在船厂门口,仿佛还能听到,忙碌的船厂,每天叮咚叮咚修船、造船的声响。
1980年开始,船厂已经有生产百吨的大船的能力。这个时期的航运公司船厂非常红火,很多年轻人争相入厂。
现在高大的厂房褪去色彩,像一位经历沧桑的老人,立在那里守护着自己的子孙。

5.jpg


下面这样的水泥船,就是以前很多船民的家。
古时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
船民的辛苦可想而知,他们要靠着这条船养家,吃住都在船上,长年风吹日晒雨淋,穿行风浪间,随时都有翻船丧命的危险。

6.jpg



化工厂

7.jpg


随着航运公司队伍的壮大,船运业务的不断拓展,60年代开始,石灰窑厂成立,职工大多是退船上岸的船民,外地运来的石头,开始用来做当时建房非常紧俏的石灰。
1980年大丰县将化工厂纳入集体制,成立大丰化工厂,同时也成立了水泥厂,到90年代兴盛时期,职工已有500多人。
听街上老人说,这个气派的大门,当时大丰只有两个,除了化工厂,就是大丰县政府,化工厂的繁荣可见一斑。

8.jpg


如今,枝繁叶茂的苦楝树和锈迹斑驳的厂房铁门形成鲜明的对比, 厂房内留下了多少人的芳华岁月。

9.jpg


空旷的厂房里曾经机器轰鸣,人声鼎沸。

10.jpg


巨大的建筑是历史的证物,无声诉说着一段段过往。

繁荣时期的化工厂还建了自己的大会堂,那个集体制的年头,表彰大会、节日演出等等,大家精神文化生活也是非常丰富的。

11.jpg



拉丝厂

12.jpg


70年代后航运公司成立了拉丝厂,一开始是为着船厂生产需要,到后来生产各种钢缆,售往全国各地,拉丝厂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
现在大丰拉丝厂大门口的牌子挂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路牌的作用,老厂区里的厂房已经被各个小企业作为仓库、厂房来使用了。

13.jpg 14.jpg


80至90年代最繁华的时期,这里的居民人数达到3900人,船厂、拉丝厂、学校、医务室、化工厂、水泥厂、菜场、旅社、浴室……这里成了热闹的社区,缩小的社会,西河口的名字也越来越响亮。

15.jpg


曾经的水上小学,大部分船民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现在只剩下几间废弃的教室。

老菜场里已经没有当初的喧哗,零散几家卖菜、卖鱼、卖肉的仍在坚守着。
老街上的诊所、杂货铺、食堂、浴室、理发店……
很多还发挥着作用,服务这里的居民。

16.jpg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  生活仍在继续


2000年前后,赶上国营改革的大浪,船厂、拉丝厂、化工厂相继改制,西河口的繁华从此落幕,一代人的芳华也随着逝去,但是这里生活的人们仍将继续上演市井里弄的温暖剧情。

17.jpg



踏着青苔未褪的路面,穿梭在西河口老街的巷子。
大概小时候也是在这样的巷子里长大吧,小编感到一种久违的安心与放松。
住在这里的人们多是退休后的水上新村第二、三代居民。
抛去了生活的压力 ,闲下心来,养花养鸟,别有一番情趣。
门口的一块空地被他们仔细的种上小蔬菜,也可以供应几餐新鲜的食材。

18.jpg

44.jpg

这里横竖有无数条的巷子,几条稍微宽的路,都有自己的名字:幸福路、振兴路……

19.jpg


这片巷子看起来更老旧一点,听说是当时化工厂的房子。
交错的晾衣绳,落满灰尘的水泥桌,油腻腻的污垢,纸箱、塑料瓶和不舍得丢弃的旧物塞满角落,显得低矮的房子更加乱糟糟。

20.jpg


巷子里的小商店,小时候的你在这里买过糖吗?

21.jpg

这些建于八十年代的红砖老房子透着古朴韵味
22.jpg


小时候觉得老街就是全世界,弯弯绕绕跑不到尽头,就好像藏在老街里的故事,很长,怎么讲都讲不完,现在大多数宅子里剩下的都是老人,安静地坚守望着最后的古老。

23.jpg


巷子里的烟火气,老街里的人情味儿,是最难得的一种遇见。
远亲不如近邻,这些街坊们互相照顾,有说有笑,十分和睦。
大概是船民血统的原因吧,以前的老船民,行走在水上,大家也都是互帮互助,十分团结。
巷子里一群阿姨奶奶在家长里短,一起绕线,准备着过端午包粽子。

24.jpg


门前也晾晒起了粽叶子

25.jpg


菜场门口的杂货店,里面的装修一直没变过,仍然卖些碗、盆、水壶之类的生活用品,生意有些冷清。反倒每天定时来这里打牌的大爷们为小店增添了几分热闹。

26.jpg


时光在这里仿佛是凝固了,从老工厂到老房子,还有巷子里的烟火气,街边邻居的情谊,都不曾改变。
对有的人来说,老街只是逝去的光阴,曾经的岁月一旦远离,便无需再去寻觅,
但对更多的西河口人来说,老街见证了他们的成长,是这一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7.jpg


59岁的黄阿姨,一厂退休职工。父母都是航运公司的老职工。

她说”我妈妈没结婚的时候就在石灰窑厂(化工厂)上班了,后来跟我跑船的父亲结婚。我父母那时候可真是苦,都是人工苦力,石灰窑的石头一框框自己拖。苦是苦,但是大集体的生活也有欢乐的时候。我小时候记忆很深,一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厂里的职工都在一起聚餐,可热闹了。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住在这里了,嫌这里房子老旧,生活不方便,都在新小区里买了房子。我们从小在这里长大的,觉得还是这里舒服,前些年政府曾把这里改造过,也建了泵站,解决了下雨天容易淹的麻烦。
街坊邻居也互相照顾,住在单元楼小区里,可没有我们这么好的街坊感情了。”


28.jpg


60岁的陈师傅,三岔路口杂货店老板。

第二代船民,也是老航运公司的职工,79年才20出头的陈师傅,开始了船厂的工作,做过保管员、会计、车间主任。95年下岗了,开起了这间杂货店,也算维持着家里的生活开销。
现在老了,不想再折腾了,想把这个杂货店一直开着,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能给周围的街坊提供方便,也是对自己过往生活的坚持和怀念。
店里经常坐着一些老人,大家没事聊聊天下下棋,一起忆往事聊未来。

29.png


现在通往西河口的各条路的入口
都架起了西河口拆迁地的牌子
这里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我们也不得而知
保留下来的是经过岁月打磨的痕迹
被城市遗忘了的人情冷暖
在这个老街里的人们
很多愿意守候在这里
那是他们奋斗的地方
更是一个城市的缩影
西河口,未来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