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I财经社 刘潇然 编|嘉辛 近日,厦门一位女士拿着一张44年前的1200元存款单,去银行取出本息2684.04元。近日,Ai财经社了解到,这张存单的背后还有更多故事。 据媒体报道,当陈女士在银行拿出这张存单后,惊讶的工作人员们纷纷围拢过来。大家都没见过这么老的存单。 为了找到底单,银行的工作人员们颇费了一番周折。中国人民银行于上世纪80年代改制,其储备业务已经剥离,前后由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承接。也就是说,这张存单的底单被分流到了这两家中的一家。在人行厦门市中心支行的统筹协调下,工行厦门分行和农行厦门分行在可能找到存单的网点尽力查找,还就此征询了早已退休的老前辈。终于,8月29日,底单在农业银行被找到了。
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笔存单的利息计算要涉及1972年、1980年、1993年的多次储蓄管理制度变革、至少16次的利率调整,还要考虑到利息个人所得税的多次变化。经过多方计算确认,在支取日这笔存单本息合计为2684.04元,其中利息1484.04元。 网友热议陈女士“亏大了” 这张存单是陈女士父母的遗产,传到她手中已是2009年左右,彼时这笔金额已经变成小数目,因此并未引起她的重视。近日,她打扫卫生时无意翻出,才想起该找个办法兑现其价值。 陈女士是缅甸归侨。上世纪中期,她的家还在缅甸,父亲在当地做粮油贸易,家中有兄弟姊妹6人,生活富庶。由于爱国心切,父亲于1966年变卖家产,举家回到故乡福建。那时,陈女士还不到十岁。 回国后,陈女士一家被安置在福建的华侨农场进行劳动,生活方式被改变,原本没干过重活的妈妈也不得不下地卖力气。那时,虽然日子比在缅甸艰难,但凭着不错的家底,吃穿用度依然不凡,引得当地人颇为羡慕。
1968年,伯伯也从缅甸回国,前来投奔陈女士一家。伯伯身患重病,卧床不起,陈女士的父亲日夜守候,直至伯伯因脑梗去世。伯伯膝下无子女,早年在缅甸开了家石油公司,户头上有不少的钱款。那张存款单正是伯伯留给父亲的。后来,父亲一直保管着存单,而陈女士却并不知道它的存在。 如今,拿到存款的陈女士感到很开心,表示要以此宴请亲朋好友,“都高兴一下。”但有很多网友替她不值,在他们看来,经过这么多年的人民币贬值,她算是彻底“亏了”。 为了了解事件背后更多的故事,9月22日,Ai财经社对她进行了对话。 “不取心里过意不去” Ai财经社:你什么时候知道这个存款单的? 陈女士:2009年我母亲去世的时候。 Ai财经社:为什么在这之前,父母亲没想起来去拿? 陈女士:我们是1966年回国的,赶上“文革”,还有历史的问题,我也不知道。在当时,一千二百元如果对我们国外回来的来说,不算大数目。后来我父亲瘫痪中风,十几年了,老人家生病了,他也没记得这个东西。 Ai财经社:父母亲也没想起来? 陈女士:对。 Ai财经社:大家都觉得你亏了,你觉得亏不亏呢? 陈女士:那当然是亏了,银行就是这么算,我们也是没办法的。银行也给我们解释了。人家还问我“怎么笑着从银行走出来”,我不笑要怎么样,哭吗?不可能的。 Ai财经社:为什么没有给收藏家? 陈女士:我去问过了,专家和银行他们说,“这种东西,有名字的,没有什么留下来的必要,没有什么升值收藏的价值。” Ai财经社:为什么没有自己收藏?有人说,利息这么少,不如自己留着存单呢。 陈女士:银行打电话来,听说利息就这么多,我当时也不想取,但是人家找得那么辛苦,整整两个月一直找,不是现在电脑找出来,而是人工去找,找到了你又不取,自己心里过不去啊,好像在捉弄人家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