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最新公布的11月金融数据中,M1增速大幅下滑至1.5%的低位,直追2014年1月的1.2%。 近期M1增速(同比增速,下同)下滑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在最新公布的11月金融数据中,M1增速大幅下滑至1.5%的低位,直追2014年1月的1.2%。 一般而言,中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M0、M1、M2。M0=流通中的货币,M1=M0+单位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非银金融机构存款)。 历史上,M1出现较快增长时往往伴随经济上行。当经济上行时,企业的支付结算和投资需求增加,从而增加了活期资金持有;如果企业对未来预期谨慎,企业会更倾向于金融投资,将存款定期化,或者买货基、银行理财、大额存单等,这时M1会向M2转化,导致M1增速下降。 那么,企业活期存款究竟去哪儿了?哪些因素导致了M1增速下降?未来的趋势以及政策应对又将如何? 多重因素导致M1增速下降 2018年11月,M1增速下滑至1.5%的低位。自1986年有数据以来,仅2014年1月曾低于这一水平。兴业银行分析师郭于玮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2014年春节在1月,但2013年春节在2月,这意味着2014年1月的M1增速偏低是春节错位造成的。若除去受春节错位干扰的时点外,2018年11月的M1增速已然是有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 记者采访多位分析师和银行业务人士后发现,多重因素导致了这一格局,其中经济增速趋缓导致企业谨慎观望态度加强、表外融资收缩则是主因。 从经济角度来看,企业对未来增长前景乐观,准备补库存或者扩大资本开支,企业会选择将存款活期化,以随时应对补库存和扩大资本开支所需要的现金,这时企业账户上活期存款的部分占比会相对较高,M1上升。 郭于玮也表示,其发现企业持有活期存款的意愿与名义GDP增速密切相关,这说明了在经济热度较高时,企业更倾向于持有活期存款以方便满足交易结算等需求。2018年以来,随着名义GDP增速回落,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的比例从2017年12月的59.6%下降到2018年10月的58.0%。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表外融资收缩,这一趋势与近年来社融增速持续放缓的趋势相同。 M2中包括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非银金融机构存款等,而这些存款的来源则包含外汇占款(属基础货币投放)、银行向非金融企业或个人放贷、银行购买非金融企业债券、其他(银行自营非标、银行向金融企业贷款等)。 国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表示,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其他融资渠道被压降,使M2增速持续下降。银行表内投放的非标、非银、委外等,一大部分最终是投到企业的,分别存在定期、活期账户中。此前,不少贷款投向了平台公司。2017年以来,地方政府违规举债被严格管控,不少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或城投公司开始少借钱或偿还一些非标、银行贷款,从而拉低了M1增速。 其实,10月的M1增速就仅为2.7%,新增人民币贷款6970亿元,相比9月的1.4万亿元“腰斩”,而11月M1增速则进一步降至1.5%。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11月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三项分别负增长1310亿元、467亿元、127亿元。这表明,表外融资收缩持续压缩企业部门的融资空间和资金可得性,这也是M1增速走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记者对比2016年的情况发现,表外收缩所造成的影响较为直观。2016年,流动性宽松,地方政府平台、城投公司从信贷、非标大量融资,获取资金后存放在存款账户上(其对利率敏感度低,多存为活期),从而导致M1增速较高。当年7月,M1增速高达26.4%。此外,当时基建、房地产投资有所回升,这也导致M1快速增长。一般而言,房地产销售回暖导致企业存款增速上升。当时,房地产销售面积及销售金额的快速增长,使得存款由居民部门转向企业部门,显著改善了房地产企业乃至整个企业部门的现金流。 M1增速偏低趋势短期仍难逆转 眼下,机构普遍认为,上述趋势难以在短期内逆转。“因为企业存款增速受社融增速影响,在社融出现企稳迹象之前,M1增速可能继续低位震荡。”郭于玮告诉记者,只有当企业融到了钱,才能将钱存到活期账户,增加M1。 就经济因素来看,增速趋缓或仍是2019年的主题。中航信托首席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对记者表示,消费、出口、投资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与2018年相比,消费和出口的下降较为确定,投资内部分化,总体较稳定,GDP增速大概在6.3%”。 同时,在监管趋严、去杠杆不变的大背景下,表外融资也很难大幅反弹。8月至10月表外融资的降幅徘徊在2500亿元至3000亿元之间,11月进一步收窄至1904亿元。郭于玮对记者表示,这或许意味着资管新规对表外融资的冲击有所减弱,但考虑到12月信托到期规模较高,12月表外融资降幅仍有扩大的风险。 “社融增速趋稳可能需要表外融资负增长的进一步收窄。这不仅影响到M1增速,一定程度上也拖累了M2增速的反弹。”连平称。简单而言,社融增速下降影响了企业存款总量的增速,而经济景气程度的回落影响了企业存款结构,二者的共振导致M1增速创下历史新低。 其实,企业和银行的整体风险偏好从近几个月来的贷款结构中可以看出,机构也将其称为“票据融资撑起半边天”。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5万亿元,其中票据融资2341亿元。扣除票据后11月贷款同比减少656亿元。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仍然低迷,11月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3295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980亿元。 一位江苏农商行票据业务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监管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之下,银行对一般企业贷款的投放仍相对谨慎,因此加大了风险相对较低的个贷和票据融资配置力度。“大行的票据占比并不算多,仍然以贷款投放为主,但部分中小银行并不缺贷款额度,通过票据融资来冲贷款规模。也有部分非上市银行为了上市,可能通过票据一项来冲规模,其票据融资的定价和门槛都相对偏低。” 各项刺激政策或逐步见效 从目前的金融数据来看,核心问题在于实体经济运行的压力,以及国内外的一系列不确定性。因而,尽管央行通过定向降准等措施保持了机构流动性合理充裕,也无法将流动性充分向实体经济传导。 不过,连平对记者表示,未来政策调控很大程度上将维持稳健,而持续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实体企业积极性将成为调控重点,“要让银行既不乱投,也不惜贷”。他认为,在财政资金的进一步投放、积极财政政策的带动下,各项金融指标在明年初的反弹可期。 吴照银也对记者表示,2018年的基建投资增速大幅下降,2019年要稳定经济,基建规模会增加,基建投资增速会有明显上升。 此外,11月以来,五大行先后发布“支持民企”计划,发挥了头雁效应。此后,不少股份行、城商行也已有实际行动落地。 某国有大行支行行长对记者称,其实整体银行贷款额度并不紧张,但问题在于,“从银行的人员考核机制来看,只要出现坏账就可能被问责,这也抑制了银行加大对民企放贷的意愿”。 所以,各大行此次也从激励机制入手进行改革。例如,此前交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表示要从激励机制着手,建立解决民营企业不敢贷、不愿贷问题的长效机制。在监管允许的风险容忍度内,不良信贷资产当事人依法合规开展业务、勤勉尽职履行职责、没有以贷谋私、利益输送等个人行为的,应免于责任追究。 各界预计,货币政策也将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各大机构预计明年央行将持续降准,以此来置换成本和抵押品要求更高的MLF(中期借贷便利),并填补外汇占款下降的基础货币缺口。野村证券最近将2019年的降准预期提升到了2.5个百分点,一季度100基点,其他三个季度各50基点;摩根士丹利预测的幅度更大,预计明年每季度降准100基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