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药物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须、有效、价廉。相较于2012年的上一版目录,新版基药目录不仅在品种数量上有所增加,还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以满足各类患者的需求,对于药物的生产流通、集中采购、合理用药、支付报销等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期待之中,新版基本药物目录终于“揭开面纱”。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将于11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 与此同时,新版目录的颁布也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让医院愿意用、患者用得上,是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的关键环节。 体现临床需求 总品种数的增加,是新版基药目录的特点之一。此次调整共调入药品187种、调出22种,总品种数量达到685种,其中西药417种、中成药268种,多种药品的“入选”引人关注。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此前表示,新版基本药物目录的覆盖面更广,品种的数量不仅能够满足常见病、慢性病、应急抢救等临床需求,而且还聚焦癌症、儿童疾病和丙型肝炎等病种,为不同疾病患者提供多种用药选择,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要。 12种抗癌药新增入基药目录,使抗肿瘤药物的种类达到38种,其中不乏小分子靶向药等创新药物。例如,2017年通过谈判纳入医保目录的曲妥珠单抗(赫赛汀),此次也入选了基本药物目录。此前,赫赛汀每支药品的医保支付标准已经从2万元降至7600元。进入基药目录后,患者用药有望得到更好的保证。 丙肝治疗新药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丙通沙),实现了从上市到进入基药目录的“火箭速度”。今年5月,得益于中国药品审评审批改革提速,丙通沙实现在华上市。这一全球丙肝治疗最先进的药物,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的丙肝公共卫生问题。北京医院药剂科主任胡欣表示,丙通沙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具有明确的临床实际需求,有助于通过多方政策联动,加快提升该药品的可及性。 此外,新版基药目录还专门考虑了儿童的用药需求,增加了22种临床急需儿童用药,并在原通用名下增加了适宜儿童使用的剂型和规格。专家表示,这些调整体现了基药目录从实际临床需求出发的特点。 实施动态调整 从2012年到2018年,新版基药目录距离上一版已有6年之久。而在未来,基药目录将更快地“有出有进”,新审批上市、疗效有显著改善且价格合理的药品将加快调入目录当中。 根据建立基本药物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的目标,基药目录将原则上3年调整一次,坚持调入与调出并重,优先调入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以及可治愈或有效改善生命质量、成本效益显著、疗效确切的药品。 专家指出,基本药物将更加强化循证决策,调入调出并重,对于改善临床用药结构、促进药占比回归医学规律等方面将产生积极作用。胡欣表示,基药目录调入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明确、成本效益比显著的药品品种,重点调出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较多、有风险效益比或成本效益比更优品种替代的药品。 而从此次调出的药物也可以发现,曾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经评估不宜再作为基本药物的品种,耗资巨大又没有明确疗效的所谓“神药”、辅助用药是调出重点,让位于老百姓真正需要、能治病的好药。 确保供应价格 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史录文指出,基本药物制度的最根本目标,是优先保证一部分药品的公平可及、人人享有。但我国药品的可及性与同收入水平国家差距较大,药品短缺和费用不可负担的案例时而见诸报端。 让患者用得上、用得起,让“急药”真正成为“基药”,需要通过更多的配套政策保障药品的生产供应,通过与医保联动等措施减轻患者的医药负担。 近年来,我国多地出现基本药品目录药物采购难和缺货现象,一些临床疗效好、价格便宜的药物,在招标使用过程中并未得到保障。对此,国家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短缺药品的监测预警是重点工作,将特别加强“易短缺”药品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提早防范短缺苗头,为患者提供持续生产、供应有保障的基本药物,让患者不再为买不到药而担心。 而在基本药物与医保联动方面,如何做好两者的衔接,减轻用药负担,是业内及患者关注的问题。对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意见》提出,要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医保部门按程序将符合条件的基本药物目录内的治疗性药品优先纳入医保目录范围或调整甲乙分类。 曾益新说,医保和财政在提供支撑保障的同时,应鼓励各地在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等慢性疾病管理中,在保证药效前提下优先使用基本药物,逐步提高基本药物的实际保障水平,让患者愿意使用基本药物。 专家表示,优先纳入医保目录、基药联动医保等举措显示,保用量、降药价、省费用将是基本药物制度发展的主要方向。(人民网社会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