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成品鞋并不在美国加征10%关税的价值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清单里,但东莞的鞋企老板们已经开始感觉到了压力。订单小幅下滑,原材料成本上升,加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不少工厂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应对。
不过,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制鞋业内人士表示,即便未来成品鞋纳入清单,“影响也不大”,东莞鞋企的底气来自于完善、成熟、高效的供应链。
对东莞鞋业有将近20年研究的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表示,早在十年以前,诸如耐克供应商这样的大型加工企业就在世界各地有所布局,近的东南亚远的非洲也设有工厂。东莞鞋企通过内部的产能调整,就足以应对贸易摩擦。
部分订单转往东南亚
9月17日,美方宣布自9月24日起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的关税,进而还要采取其他关税升级措施。而在这2000亿美元的商品中,不包含成品鞋。
昌健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童水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消息出来之后,收到的订单没有预期的多了,有一部分转去了孟加拉国等东南亚国家。
“原因在于客户的心理发生了变化。”童水顺说,“虽然这次成品鞋没有包含在内,但未来难说。出于这种预期,客户把一部分的订单转去了东南亚的工厂,这也可以理解。”
永都鞋业有限公司同样位于东莞厚街,他们生产的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户外功能鞋。该公司总经理徐文雄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到目前为止,公司的订单没有减少,但由于中国加征关税的清单里包含橡胶等制鞋原材料,因而成本有所上升。
“我们的鞋底厂一个月要用一百多吨原料。从美国进口的橡胶等化工原料本要8%的关税,加25%之后,每吨原料一个月就要增加成本5000到6000元。”徐文雄说。
不过,徐文雄对此颇为淡定,因为中国、日本、泰国都有可用的原料替代品。对于被代工的品牌商而言,只要出品有保障即可。
企业多方位应对
除了寻找原料替代品,东莞鞋企早已积极行动,以降低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用童水顺的话来说,就是“企业需要想尽办法度过这段调整期”。
昌健鞋业正在加快开拓内销市场,与此同时,公司专门成立了自动化改造部门,希望进一步提升效率,增强竞争力。
“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至少生存不是问题,正好利用这次压力先落实工业3.0,某些依赖手工的工序至少也要实现半自动化。此外,即便订单转往东南亚,制鞋50%~60%的原料还是要从中国运过去,(机器开动)依然能赚钱。”童水顺说。
而打造自有品牌也成为许多鞋企的选择。永都鞋业的自有品牌今年预计可以卖到8万~10万双;昌健鞋业正在为自有品牌注册电商平台,计划同时在线上开展B2B(企业对企业)和B2C(企业对消费者)业务。
李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很多大型鞋企已在海外设厂,绕开增税壁垒并不难。比如,为同一个品牌代工,由东南亚的工厂生产出口美国的鞋,中国的工厂就生产出口欧洲的鞋。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个分水岭。这之后,裕元集团、华坚集团以及大力卜集团(绿洲鞋业、绿扬鞋业)等多家鞋业巨头,纷纷加快了转移至东南亚等地区的步伐。
以“运动界富士康”裕元集团为例,从2003财年到2010财年的七年间,裕元集团在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开设的生产线增速就远远高于中国;2015年,按产量计中国的产能约占裕元集团整体的25%;到2017年,这一数字进一步下降至20%,而来自越南和印尼的产能占比均有所上升,分别达到44%和34%。
中国最大女鞋生产集团之一华坚集团2011年更是前往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设厂,主要生产GUESS(盖尔斯)等世界知名品牌,具备年生产出口女鞋240万双以上的产能,已成为华坚集团重要的非洲女鞋OEM(定牌生产)制造基地。
另一方面,生产高精尖的时装鞋或功能鞋的工厂虽然销量较小,但因为门槛高、掌握了核心竞争力,订单也比较稳定。
此外,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以及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都在为外贸企业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10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8年11月1日起,将现行货物出口退税率为15%的和部分13%的提至16%;9%的提至10%,其中部分提至13%;5%的提至6%,部分提至10%。同时,会议还要求今年年底前将办理退税平均时间缩短至10个工作日。
童水顺认为,多一个百分点的出口退税十分可观。他说,在政府的支持下,企业更应该以平常心来做生意,维持旧的客户、开拓新的市场。
困难只是暂时的
虽然今年的订单有所下降,但童水顺对未来并不担心。在他看来,困难只是短期的,品牌商总是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变化,而花5~10年的时间去重新培育新的供应商显然并不划算,所以依然会再找回东莞的企业。
李鹏同样认为,中美贸易摩擦不会给东莞制鞋业造成大的影响,因为综合成本、税收、品质等多方考量,东莞依然是最好的选择。
以东南亚为例,在制鞋成本上,仅在工人工资一项上比中国有优势,而在原材料运输、工人效率、工时稳定性等方面,中国明显高出一筹;同时,近几年来东南亚国家工人的薪资正在飞速上涨,增速明显超过了中国。
“此外,东南亚的鞋厂绝大部分仍是中国企业投资,工厂的干部也是从中国派过去的,每3个月回国一趟,这些都是成本。最关键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莞制鞋业已经形成了完善、成熟、高效的供应体系,这在世界上是无法取代的存在。转出去只要成本一上升,很快又回流了。”李鹏说。
30多年前,东莞厚街镇积极承接世界鞋业产业的国际化再分工和梯次转移,大力引进和发展鞋业产业,吸引了大批以中国台湾为代表的境外鞋业企业家、商家落户,逐步聚集成了大规模的国际性鞋业制造工业群体。
据不完全统计,在该镇从事皮革、鞋材、鞋机、鞋用五金配件的生产和销售企业约4000家,其中鞋机生产企业约300家;常驻厚街的贸易商、采购商800多家,美国、巴西、日本等长驻厚街从事鞋业加工、贸易和采购的工作人员多达5000余人。
更重要的是,拥有众多设计、研发、技术人才的东莞已经成为世界制鞋专业人才最主要的集散地,东莞制鞋业在不断的转型升级中提升着附加值:一个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出口量有所减少,但单价却有明显提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鞋厂老板们已经不接单价在20美元以下的订单,这或许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他们的“骄傲”。
李鹏表示,任何时候做生意都会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在哪里都活不下去。贸易摩擦的风浪可能会让一小部分企业日子难过,但从整个中国制鞋业进步的角度来看是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