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挺好的车却总是会“难产”?

[复制链接]
查看: 5992|回复: 0

449

主题

166

回帖

1690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690
发表于 2018-9-17 14: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人有云: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这句话放在现在来看也一点都不过时,对于一些新兴的汽车品牌来说,它们也很希望能有着天时地利与人和。
  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以及刚刚过去的成都车展上,能明显感觉到新兴车企的占比较往年有着很大的提升,它们将充满着未来感甚至科幻感的汽车停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大饱眼福,而当问到我们从哪里能买到这些车时,给到的答复往往都是还要等很久。这些还处于概念阶段的车型何时量产也成为了消费者们最关注的话题。
  这么好的车,为什么都这么“难产”?难道它们也都是“骗”人的么?
  说白了,就是没钱。要知道近几年,新兴车企如雨后春笋般进入我们的视线,但真正能够融资成功的并不多。对于有限的资本市场来说,不可能做到雨露均沾,必然会有很多品牌在造完车准备量产或是造车的中途,因为盼不来融资而夭折。
  蔚来汽车的创始人李斌曾提出一家新兴车企至少需要200亿人民币的资金储备这一观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合理的控制车辆在研发到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不确定性。如今,等待投资方投资已经成为很多新兴车企的一种“续命”方式,所以很多车企并不是不想量产,而是它们未能得“天时”。
  当然,也有一些与“天”斗争的车企,它们会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压上,以“卖身”的形式来想资本市场表达自己想要继续研发生产的决心,而这也往往会为他们吸引不少资本以维持运转。
  即便是在资金方面上没什么困难,但在生产线的建立、零配件供应链的问题、装配环节的品控标准,以及作出毛利率的估算等问题上,都会让车企非常头疼。
  很多车企如今都在通过寻找好的代工企业来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当然也会有少数一些车企选择自建工厂。其中寻找代工企业可以更容易也更快的实现量产进度,将产品交付到消费者手中,获得更高关注度的同时,资金也可更好的流动起来。而自建工厂则能将更多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无论是供应商选择还是制造品质的把控,都能自己说了算,只不过车型量产时间会有些过长,不知消费者们能否陪你一起等。
  在与传统车企合作时,高效的流水线生产能为新兴车企带来不少的经验积累,但是在生产阶段,车辆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双方严格遵守已经拟定好的标准执行,二者磨合试产也会耽误不少时间。对于自建厂房的车企来说,它们要面临的困难会更多,除了充分的资金储备外,生产资质审批、土地审批、工厂建设以及流水线设备引进等也都是要考虑到的问题,这需要车企有着长远的战略规划。所以这如果这些新兴车企也能想传统车企一样有着卓越的“地利”条件,那么量产也就不会那么难了。
  相信每个新兴车企也不想自己设计的车型出现“概念林志玲,量产罗玉凤”的情况,设计师们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造出的车型的确很炫酷,可如果设计师在研发时如果不考虑后期量产的成本,只顾打造自己内心中的“Dream Car”,生产时也必然会遇到重重阻碍。
  像4K级超大尺寸屏幕、人脸识别、感知系统、AI智能交互以及自动驾驶系统等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都能在一些新兴车企旗下的车型上找到。只是这些技术在未来都是可能会实现的,目前停留在概念阶段也没问题,但如果真要是说将它量产,其中近一半的技术在工业生产上都很难实现。供应商体系也会因为这些高科技产品而产生改变,不仅会有硬件供应商,还需要很多软件厂商为其车辆量身打造一套合适的车机系统。
  如果设计师能本着“人和”的精神,把量产需求与设计需求相结合,那么将一辆概念车量产也会变得更加容易。
  对于众多新兴车企来说,它们背后的资金链不稳定,同时生产线硬实力又不如传统车企,制造经验不足,而且设计概念车时又会有技术过于超前的现象,这些原因都使得我们在车展上看到的很多新兴品牌车型都无法近期交付用户。市场的耐心是有限的,消费者往往不会死等着一款新兴品牌车型,所有尽快量产是摆在这些车企面前最大的问题。(汽车之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