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必要的放手

[复制链接]
查看: 4291|回复: 0

318

主题

169

回帖

1299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299
发表于 2018-8-20 12: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碎碎念的操心妈妈

不仅是在中国,“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已成为近20年来全球集中的家庭问题之一。母亲为缓解焦虑,常会在孩子身上寻找慰藉。母亲喜欢霸占孩子,尤其在一些夫妻关系不理想的家庭里。

“霸占”这词多生硬突兀——难道不是因为爱,母亲才更多地想与孩子在一起吗?可这个词又多发人深省。

即使妈妈们以“孩子永远需要更多的爱”为借口,也不能遮挡这“爱”之后的复杂成分。

反观自己,我大概就属于那种特操心以至过度的类型。

1.过度关注孩子,包括他的言行、情绪、生活起居。无微不至到孩子常会过度放大自我的感受,比如手弄破点皮,儿子乎乎会嚷嚷很痛——知道在我这会得到预期反应,这反应令他感觉“我很重要”,从而有满足感。

2.有时对乎乎真有“独占心理”。在这心理引导下,会不自觉地带领孩子与孩他爸划分对立阵营,这表现在言语中,如用“我们”来称呼自己与孩子一方,而用“你”来称呼孩他爸,“你别吵我们看电视好吧”“我们不想吃了,你自己吃吧”,诸如此类,会令儿子觉得自己隶属妈妈一方,爸爸则是对立面。

3.不论对错,总在孩他爸面前扮演孩子庇护者角色。乎乎有次做错事受了爸爸惩罚,我马上反应激烈,站出来捍卫乎乎,这会使孩子觉得自己犯的错并没什么,自己蒙受了莫大委屈,从而更感到妈妈才是“自己人”。

4.有弹性的原则。我给乎乎制订了一些原则,但往往这些原则是有弹性、随时变更的,如规定他一天最多吃三颗糖果,但乎乎真吃第四颗时,我也就说几句了事。另外我会给自己更改原则找理由,以使原则的不执行显得正当。

曾经,我不是很烦母亲的各种操心么,为何现在自己也成了喜欢碎碎念的“操心妈妈”呢?

操心的背后,或许还透出一种不安全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不相信他离开自己的全方位保护能够健康成长,也不允许事情出一点偏差,是个焦虑的完美主义者。是的,我承认,我从母亲那遗传了操心,以及总想通过操心达到的控制。

母爱的正确打开方式

“假如一个男孩被母亲倾注了全部的温柔,将会下意识地变成被母亲禁止逃离的情人。”法国夫妻关系顾问、家庭心理治疗师高尔皮耶尔观察到。

这位法国治疗师的分析让我想起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小说《与橱中人的对话》,一个被单身母亲“霸占”得毫无人生能力而后却被一脚踢开的孩子——当母亲有了情人后,孩子成为多余。这故事仿佛就是那位法国家庭心理治疗师理论的小说版。

这个小说,让我读得惊心,固然,我离小说中的母亲形象还有一段距离,但某种角度上,我何尝不是在以“倾注全部温柔”的方式,给儿子布下种种禁止?

母爱的正确打开方式,的确不是控制,而是必要的放手。

曾经,我自认为审美不错,带乎乎去超市时总是给他各种建议,水杯的颜色,文具盒的款式,一旦他的意见与我不合,我就试图证明他的选择不如我,“你不觉得那个颜色不好看吗?我觉得这个更雅致,你觉得呢?”我在说“你觉得呢”,其实是想说“别挑了,就按我建议的赶紧买吧”。

乎乎从幼儿园大班起,对穿着就有了自己的主张。他不喜欢一条牛仔背带裤,从不肯穿,而那条牛仔背带裤再不穿就要小了,我屡次动员他“你看这颜色多好看”,他不以为然。

最后,我不推销了,默默接受了让这条新的牛仔背带裤变小、送人的事实,因为,我想,如果我明确地不喜欢某件衣服,我肯定既不喜欢,也不接受他人的推销。那么,我为什么要强加给他呢?仅仅只是因为我爱他吗?

我爱你,所以你要吃掉这盘菜;我爱你,所以你要听话;我爱你,所以你要看这本书;我爱你,所以这个周末你一定要去上围棋课;我爱你,所以你要和成绩好的小毛做好朋友……

“拜托,你别爱我了,好吗?”或许孩子小小的心里会有这种愤怒的回应。

以爱为名的控制屡见不鲜,它往往产生在“过度”的爱中。

曾经,我觉得爱这东西有百利无一害。不是吗,有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幼年时代经历了分离、抛弃、虐待的孩子,长大后罹患抑郁、躁狂等心理疾病,乃至自杀的可能性均比正常家庭的孩子要高。

这样看来,更多的爱难道不是巩固成长的最有益元素?不,在“更多的爱”中,往往有着另一种毁坏与辗压。

一个妈妈,要爱孩子,务必要先爱自己,爱自己的伴侣,当她的情感世界有若干支点时,对孩子的爱才可能达到平衡。

还有,对孩子的爱不能一味下“猛料”,不能全年无休,不能24小时不打烊,它须从自我情感中抽身旁观,以更理性之爱与孩子相处才是正途。


来源:中青看点 亲子育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