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中最本质的期望是得到别人的赞赏。’儿童渴望赏识,教育从赏识开始。在赏识氛围里长大的孩子,更自信、拥有更强大的抗挫折能力。” 7月9日星期日下午,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总校长崔学鸿受邀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在深圳图书馆五楼报告厅给市民带来了一场题为《教育从赏识开始》的主旨演讲。 孩子想要的仅仅是一句鼓励和赞赏,但为何有时遥不可期? 无论牙牙学语还是蹒跚学步,人的学习都始于赏识。 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本质的期望是要得到赞赏和肯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肯定和赞赏,包括教育工作者,同样希望得到学校和学生、家长的肯定。 崔学鸿说,人人渴望赏识,儿童更是如此。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奥苏贝尔认为,“每个儿童的成就动机都包含认知驱力、自我−增强驱力、附属驱力三个部分。在儿童早期,附属驱力最为突出,他们渴望得到家长的认可和赞许。”所以孩子们都需要赏识,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们更需要赏识。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如果我有一天做了老师,就想干一件事,就是拿着花名册转着圈表扬班里的孩子。我认为教育孩子的秘诀就五个字:往死里夸他!”尽管这个表述有些夸张,但却肯定了赏识的作用,虽然“夸奖”并不能完全代表“赏识”。 在现场的一项即兴互动中,崔学鸿询问前排的一对母子,“你知道孩子最讨厌/喜欢你说哪句话?”孩子回答,最害怕妈妈说“回家惩罚你!”这一结果与他十几年前在内地的一项调研结果十分吻合。 崔学鸿介绍,近二十年前他曾做过一次关于家长、老师的“良言”与“恶语”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害怕听到家长说的话包括:“你怎么这么粗心!” “怎么就考这么点分!”“作业写完了吗?”“你真笨(蠢)!”“不准看电视!”“回家我再收拾你!” 赏识教育会不会造成孩子的受挫能力下降? 而学生最喜欢听到家长说“别灰心,下次再努力!”“玩一会吧!”“你真孝顺!”“你真乖(听话、懂事)!”“考的不错(有进步) !”“明天带你出去玩。”“好孩子!你真棒(聪明)!” 而面对老师,学生们最希望听到“明天春游(开运动会、开联欢会)”;“有进步,值得表扬!”“你真棒(真聪明)!”“继续努力!”“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没关系,下次再努力!”“今晚没作业!” “我们的孩子从来没有要家长上天去摘月亮,仅仅是一句鼓励和赞赏,但为何变得遥不可期?”崔学鸿表示,这个调查结果说明“儿童渴望赏识”,但是即便是语言上的赏识,孩子们都没有得到满足。 崔学鸿提醒家长们:“爱,特别是给孩子的爱要具体化。” 孩子不爱吃菜怎么办?有个聪明的妈妈买来各种颜色的萝卜、蔬菜、南瓜榨汁和面,包出各种彩色的饺子,孩子一吃就被她妈妈“爱”了。妈妈把说教变成了具体化的行动,孩子也更会懂得并接受这份爱。 崔学鸿表示,赏识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心态和理念。家长要做爱孩子的高手,在具体行动中让孩子感受得到你的爱。 哪怕全世界都不爱你孩子,你仍要呵护你的孩子 赏识需要具体化为赞扬激励的语言、友爱亲切的动作和欣赏鼓励的神情。通过赏识教育,教育者和儿童都能够获得尊重和鼓励、自信和发展,从而营造出和谐的社会关系,那么,赏识应该如何去做呢? 在崔学鸿看来,家长不仅要“走近孩子”,更要“走进孩子”,真正和孩子心连心、心交心,培养自己信任孩子的能力。赏识教育的六大原则包括尊重、理解、信任、欣赏、激励、宽容。 尊重儿童是赏识教育的第一原则。要记住,儿童是人、儿童是儿童、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没有正确的儿童观,就无法建立科学的教育观。然而,现实中,儿童常常或者被视为“皇帝”,或者被看作“光耀门庭的工具”,而没有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人。譬如,我们大人逛商场很高兴,但孩子却哭闹着要离开。我们有没有体会过小孩子的感受?当你蹲下身子时,你才能体会到,在小孩子的眼中,是无数的大腿!如果你淹没在大腿的森林之中,你的感受是什么? 第二个原则是理解。其实,孩子的世界很多人并不理解,因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代沟,每一代人的生活环境都不一样,所以,教育就是陪伴,做家长要多观察,只有陪伴才能了解这个孩子。 新任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教育孩子的观点就是多陪伴孩子,她曾经为了陪伴两个孩子读书,而申请降职到伦敦办事处工作……我们很难说比他们还忙,所以别找借口不陪伴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我们身边的“留守儿童”。 在崔学鸿的教学历程中,自己曾经在育才四小提倡批阅学生不打“×”。建校十余年来,该校的学生作业本上,从来不打“×”,取而代之的是期待线“/”。当孩子改正了,就可以变成一个对号。一个小小的期待,体现出老师们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错误的接纳和包容,以及对孩子们自觉改正错误的期待和的信任。 欣赏孩子,不仅仅欣赏他自然的生命,还要欣赏他的创造,让他能够快乐的成长。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崔学鸿说,“儿童身上不是缺少优点,而是我们缺少发现”。 孩子可以表扬和批评,但是不要拿孩子与别人进行比较。1975年母亲节,比尔·盖茨在哈佛给母亲写了一张贺卡,上书:“我爱您,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您总是在我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我怀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时光。” 儿童需要宽容。犯错是儿童的特点和权利,他们对自己的过错不负完全责任,而且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错误会引起学生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产生错误并不意味着失败,而只表明它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有机而重要的部分;学习缓慢,并不是一种失败,正表明孩子需要特殊帮助;况且,有些错误并非错误,只是人类尚未正确发现和认识事物的本质。 一位母亲参加幼儿园的家长会,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妈妈告诉孩子:“老师表扬你了,在板凳上可以坐三分钟了,很棒!”小学孩子考了49名,老师怀疑孩子的智商。妈妈告诉儿子:“老师对你充满信心,只要努力一些,会超过你的同桌。”初中,老师说孩子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只要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高考结束,孩子送给了妈妈一张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在崔学鸿看来,这才是最聪明的妈妈,哪怕全世界都不爱你孩子,你仍要呵护你的孩子。 赏识教育支持表扬但不排除批评 崔学鸿认为,赏识教育的关键在于真诚、贵在持之以恒,唯有如此,才能让赏识在孩子内心深处开出自信之花,正视自我,无畏挫折。赏识教育的目标是培育“你行我也行,我们大家都能行”的心态健康、阳光的孩子,而非“我行你不行”的自负心理、“我不行你行”的自卑心态,或者“我们都不行”的自暴自弃心理。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企、事业管理。 针对听众的疑问,崔学鸿表示,尊重儿童人格、接纳儿童全部,不代表对孩子放任自流、一味迎合,而是必须对儿童提出更高要求。赏识教育支持表扬但不排除批评,提倡宽容否定纵容,提倡刻苦却不主张痛苦,激励孩子自信而非自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我们要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你越尊重一个人,你的要求就越高;你对这个人的要求越高,其实你就越尊重他。 针对嘉宾提出的 “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会不会造成孩子的受挫能力下降”的问题,崔学鸿在他的《赏识教育初论》中认为: 一个人除了他自己之外,是不会被任何人彻底打垮的。要培养一个人的抗挫能力,关键在于培养这个人的自信心。鼓励儿童:站起来!不要跪着说自己矮! 日本教育家田畴仁经过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因为缺乏自信心才导致学习成绩的不理想。 让孩子经受一些挫折对孩子的成长不无好处。赏识教育反对对儿童的袒护和溺爱,同时反对对儿童近乎冷漠和折磨的所谓挫折考验。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能经历各种困难(包括饥饿)的考验,但没有哪位父母用饥饿的办法把孩子饿得骨瘦如柴去迎接有可能面临的饥饿的挑战,只有用科学的营养使儿童拥有强壮的体质才能迎接并战胜饥饿的挑战。 英国心理学家戴·冯塔纳认为,“高自尊的孩子给自己设置了更为有发展(和现实)的目标。因为他们不惧怕可能的失败,他也就更愿意去面对挑战!去积极参与,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当他们遇到偶然的失败或批评时,他们是不会被吓倒的,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有坚定的信念。另一方面,低自尊的男孩则把失败看做是对自己仅有的少量自信的又一次打击,他们就倾向于更保守并为自己设置较低的目标。但有时低自尊的个体也为自己设置不现实的高目标,这可能是由于他们认为失败后不会有人责备自己,或是由于某些隐暗的自我惩罚的需求了。他们很容易被批评所伤害,也过于渴望别人的表扬,因为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他们的看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但是,只有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教才能逐步达到、并最终实现不需要教!一开始就不教,怎么能达到不需要教 同样道理,强大的自信心是逐步培养出来的。不管什么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真正自信的人,是能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考验的。自信的作用正在于其能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儿童在赏识中增强了自信,就能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从而顽强地克服困难,勇敢地战胜挫折! 一个人除了他自己之外,没有人可以把他打垮,因此要培养一个人的能力,关键在于培养自信心。一个人成功的经历越多,他的自信心就越强。日本教育家发现,1/3的学生是由于缺乏自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没有对孩子的赏识就很难有孩子的成功,自信心的培养是赏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理论研究证明,在赏识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惧怕可能的失败,他们会积极参与、表达情感,遭遇偶然的失败时,也会因其对自己的价值有坚定的信念,而从失败中回身走向成功。赏识的结果,就是孩子不需要赏识,也能够拥有强大的内心和健康的心态,从而影响别人,成为正能量的源泉。 就如同一株小树苗,最开始需要有几根木叉绑住,以获得支撑,而当自己长成大树的时候,就可以抗拒风雨的袭击。因此,教育通过赏识以培养孩子的自信,自信的作用,就是让孩子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