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越哄越喂,孩子越不好好吃饭?

[复制链接]
查看: 4526|回复: 0

452

主题

173

回帖

1717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717
发表于 2018-4-18 10: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jpg

吃饭本是人的天性,但现在很多父母却为孩子吃饭问题头疼不已。

前不久一位妈妈打来电话向我倾述说,她家孩子现在已经5岁了,和同龄孩子相比身体比较瘦小,因为孩子吃饭习惯特别不好,从小到大每天吃饭都需要全家人哄着她,经常是她一边玩,大人一边喂,一顿饭大人要追着满屋跑,有时她还会发脾气,拿不吃饭威胁大人。这位妈妈很着急也很郁闷,不知道为什么大人越哄,孩子反倒越不好好吃饭?

为什么大人习惯“哄”孩子吃饭?

因为担心孩子不好好吃饭会影响身体。

因为大人觉得“孩子太小,不懂事。”

因为很多时候,只要哄一哄,孩子就吃了。

你看“哄”孩子吃饭,会让我们大人感觉“哄”这种方式还是蛮有效果的。

“哄”孩子吃饭的确有效果,但这种“哄”的方式带来的效果是“短期效果”而非“长期效果”因为你已经发现了孩子并没有通过我们大人的“哄”变得可以好好吃饭,我们误以为的效果反而造成了长期的麻烦。这个“麻烦”不仅仅是给我们大人自己养育孩子增加了困扰和负担,也为孩子自己未来的成长之路埋下了一个“地雷”。见过很多从小被“哄”着吃饭长大的孩子,不仅性格骄纵、吃饭习惯不好,而且生活自理能力及学习习惯都非常的不好。因为孩子的各种能力是彼此迁移的,学会自己吃饭是孩子形成“自我负责”意识的前提,孩子的成长没有捷径,连吃饭都需要别人哄着才能吃的孩子,怎么可能学会“自我负责”。

为什么你越喂,孩子越不好好吃饭?

吃饭是一种自主行为,在自己吃饭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增强孩子的自主力量。

由大人喂饭的孩子,内心会更多的产生依赖感,会习惯性的认为总有人可以依赖。

由大人喂饭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和他人之间是从属关系,自己在这样的互动关系中是被控制的一方。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你越哄越喂,孩子反倒容易有情绪,正是因为这种“被控制”的感觉会激起孩子本能的反抗。“我不要被控制”这句孩子内心对被喂饭的呐喊通常会直接转变成“我不想吃饭”的言语和行动。

而让孩子自己吃饭,孩子内心则慢慢就会形成一个“我需要独立,我也可以独立”的自我概念。让孩子自己吃饭,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也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和别人是平等的。

“喂饭”究竟是谁的需求?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有些时候喂饭并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大人的需求。

很多时候大人很享受能给孩子喂饭的过程,但在我们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却让孩子丧失了独立的机会。当孩子越长越大,当孩子越来越不需要我们的时候,大人们内心的情感是很复杂的。我的一个好友曾和我说,当孩子5岁时第一次可以自己独立在一个房间睡觉,而没有提出要求让妈妈陪的时候,她的内心既欣慰同时也有一丝失落,那一刻她突然感觉自己和孩子的距离好像变远了。我想这是很多大人内心都会闪现过的很真实的感受,我们即希望孩子长大,又希望时光不要走得太快。

回到孩子成长的角度,我们大人需要思考的是“我们希望孩子将来可以成为怎样的人”,“为了让孩子成为那样的人,我们今天可以做些什么”。

让孩子好好吃饭,你可以尝试这样做:

1.把吃饭的自主权交给孩子,不喂饭!


吃饭是人的本能需求,自己吃饭是孩子天然就能慢慢具备的一种能力。自己带过孩子的父母都知道,通常孩子七八月左右就开始自己尝试着用不太灵活的小手抓东西吃,1岁左右就开始期待着可以自己吃饭了。把吃饭的自主权交给孩子,不要喂饭,不要担心孩子吃的到处都是,每个孩子都会有这个成长的过程,尝试着让孩子自己独立去完成,不要再代替孩子,我们只需要提前为孩子准备好适合的儿童餐具和桌椅,然后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迎接孩子成长的惊喜。

2.让孩子参与做饭,不哄吃!


每个人都喜欢接纳“我的”东西,让孩子参与做饭的过程,会让孩子觉得吃饭不是别人的事情,不是别人的要求,而是“我的”事情。让孩子参与的越多,孩子就会越觉得这件事和自己相关,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也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我姐姐家的孩子有一段时间特别讨厌吃青菜,有一天我们带着他一起去超市,让他自己选自己爱吃的青菜,孩子非常兴奋的选了两种青菜,回到家后我们又请他帮忙摘菜、洗菜、切菜。等炒菜的时候,小家伙自己主动提出来说想自己也试一试来炒菜,我们当时也鼓励他说可以尝试,等把菜炒好他也是主动自觉的把菜端到餐桌上,自己边吃还招呼大家来尝一尝他的手艺,边吃边说好吃,平时不爱吃青菜的小家伙自己吃了大半盘青菜。

3.大人的正向情绪示范,一起吃!


很多大人吃饭时会习惯性的把自己忘了,追着赶着喂孩子,总想着把自己认为的最好吃的给孩子,通常都是废了九牛二虎之力给孩子喂完饭,自己吃点残羹冷炙。可孩子却不领情。为什么好吃的饭菜你用了那么多的语言去说服孩子,可孩子却无动于衷,吃的时候也感觉好似味同嚼蜡,那是因为语言是力量远远不及我们正向情绪的积极示范。吃饭本身就是一件和情感相关的事,当我们大脑理性的从认知的角度告诉孩子这个菜好吃的时候,情感的示范和连接却被大大的削弱了。在吃饭这件事上,正确的打开方式是“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吃”,而在孩子不吃时,我们更是要先吃,并充分的享受食物的美味,真实的向孩子表达出美味的饭菜带给自己的愉悦感受,“哇!这个菜太好吃了”这句话在我们大人自己吃了一口菜后再表达出来,对孩子的示范影响作用是最大的。所以,在吃饭这件事上,大人们千万不要把自己丢掉,先照顾好自己,当孩子看到你吃的那么香,自然会慢慢被你感染跟随上了。

把吃饭的自主权交给孩子,给孩子独立吃饭的机会,因为吃饭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生理需求,也是一种心理需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