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以来,信托逾期兑付事件接二连三,在资管新规的冲击波下,信托行业流动性压力不可小觑。 1月25日,媒体报道称,山西信托多个产品密集违约,其中信达3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已逾期近四个月,至今仍未得到解决。1月19日,英大信托在其官网主动发布公告称其旗下一款信托计划延期。该信托计划名为“上海融御特定资产收益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发行总规模为12亿元,发行期限24个月,于2018年1月19日到期。1月19日,中江国际·金马276号浙江同城市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下称“金马276号”)在逾期几天后完成全额兑付。1月15日,中融信托两个产品逾9亿本息被曝出出面临资金困境,二度延期兑付。涉及云南国资委下属企业。次日,云南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公告称已完成兑付,渡过中融信托的危机。 去年11月出台的资管新规明确规定了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的要求,同时要求要求资管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即打破刚性兑付。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措施将令银行理财规模承压,进而对银行的流动性产生冲击,而这对与银行合作密切的信托公司冲击更大,尤其是一些以通道业务为主的信托公司。 上海证券报援引北方某信托公司研究员称,“在严监管的背景下,融资需求正从表外回流表内,尤其是在非标业务被进一步压缩的情况下,融资需求的供求失衡将进一步加大。”他认为,融资缺口增大,或令部分企业的资金缺口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致使流动性风险上升。 据该研究员测算,2018年信托到期清算量大约在5.6万亿元,同比增长22%,提升了近7个百分点。“如果按照现有证券投资信托规模占比为12%估算,其他信托业务方面整体需要到期偿还的债务量约4.9万亿元,基本与债券市场的到期量相当。无论从债券市场还是从信托融资渠道看,2018年都是债务到期压力较大的年份,而且融资方资质并不高,可能存在违约风险上升的可能。”他分析。 信托普遍具有刚兑的传统,在近期出现的多起违约事件中,信托公司也都是力保完成兑付,但在未来"破刚兑“的趋势下,信托面临转型压力。 联讯证券李奇霖、钟林楠介绍称,信托在产品出现兑付困难时,一般会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兑付: 利用自有资金受让资产,进行流动性支持。如果是单一信托,虽可直接受让信托财产,但因涉及关联交易,需先向银监报送;如果是集合信托,依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信托财产需与固有财产保持独立,自有资金不能受让信托财产。但有些公司可能会采用灰色手段,先将信托财产转让给第三方,而后再用自有资金间接受让。引入第三方或关联公司受让信托财产。第三方主要代表为AMC,由AMC直接从信托公司手中收购可能出现现金流问题的不良债权,进行重组回收。这种方式时间偏长,往往需要经历看资产、谈价格等阶段,因此需提前做好准备。但由于这种方式无需惊动受益人,在现实中也普遍被信托公司应用。新发信托产品兑付老产品。直接采用这种模式违反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现实中往往会采取先引入第三方或关联机构接盘,然后由新发信托善后的灰色手段。转让信托受/收益权。即将信托计划的受益人更换为第三方,让原始受益人退出,保障原始受益人的利益。但这种方式需要受益人的同意,对信托公司的信誉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从以上四种方式中可以看出,2与4较为合规,类似于债基剁资产。但1与3都存在较大风险,从这个视角看,监管层要求信托产品打破刚兑是正确的选择。 李奇霖、钟林楠认为,对信托而言,刚兑被打破后,其所遭受的影响不仅在于其自身产品吸引力下滑,渠道销售难度进一步加大,更在于上游银行理财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作为信托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刚兑被打破后,缩量转型在所难免,但转向何方、如何转、还有多少资金能给信托,做银信合作等疑问将给后刚兑时代信托资金募集蒙上一层阴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