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寒,走在路上,让人不禁哆嗦。我也想起了多少个同样寒冷的晚上,母亲和我一起吃饭、闲聊,聊起她的青春岁月和往事。渐渐地,这些零散的记忆碎片汇聚起来,构成一张完整的人生的“网”,摆在了我的面前。 1 我想,那就先从母亲的童年说起吧。 外婆育有三个子女,母亲是最小的一个,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位姐姐。外婆的“重男轻女”思想很严重,这也在当时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每次到了夏天,田里需要干农活儿的时候,外公老是催着自己的儿子和两个女儿干活儿,毕竟,好几亩的地,人手不够呀。 母亲那时还在念书,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便会回到田里帮外公插秧,外公经常催母亲快点干活儿,拼命干活儿。可忘了母亲还是个女孩子呀,哪能像男孩子一样,有那么多使不完的力气呢。
有时,舅舅因为在城里功课繁忙,不能回家。外公外婆也能谅解,毕竟,是家中的独子呀,谁都希望他能有点出息呀!可对母亲来说,便是田里少了个帮手,她要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儿。在大夏天里,经常被炙热的太阳晒得黑乎乎的,汗水时常浸透了她的衣服和裤子。 可母亲不敢反抗,谁叫那人是自己的父亲呢?只是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彻底摆脱这两个男人,能够脱离这个家庭…… 2 一眨眼,母亲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母亲心里的那点“希望”也开始萌芽,希望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时至今日,我也看到周围有些人,对于女孩子的婚姻,依旧保有“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命运”的观念。因此,那时的这种观念更是普遍被人们接受的,尤其是家境不太好的家庭。
就这样,通过熟人介绍,母亲认识了我父亲,而后按照常人的流程,结婚、生子,而后便有了我。 时间一晃,到了我上初中那年。这时父亲忙于工作应酬,无暇顾及家庭和我。母亲为此大为失望,漫长而又琐碎的婚姻生活,也让母亲对这第三个男人也彻底绝望。 而我此时,正值青春期,也是最为叛逆的一个阶段。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打架、逃课、刺头就是我的代名词,我还经常被老师作为“问题学生”留校,每每这个时候,都是母亲到学校去接的我。 回到家,给我泡一盆草莓,详见文章《草莓》。 3 母亲这时候发现一个问题,即我的教育问题。到底是去工厂上班挣点微薄的工资?还是把专注力放到我的身上,让我好好读书呢?这对于当时的母亲来说,就像哈姆雷特一样,To be or not to be?It’s a question.
我不知道母亲为此,经历了多少番彻夜的思考,可我知道,最终母亲做了一个“赌博”般的决定。她要用自己最好的十年时间,来陪儿子,让儿子专心读书,考上大学,出人头地!不至于像她一样,每天过着“富士康”般机械、麻木、毫无意义的工厂生活。 儿子上了大学后,母亲仿佛是一个已经完成“使命”的人,如释重负。 于是,经常有亲戚串门,和母亲谈心,告诉母亲:“你应该要出去工作,儿子也大了,未来谈婚论嫁的事情,迟早得提上议程,你要早做准备……” 可母亲那执拗的脾气,老是说:“要你们管,你们什么都不懂!” 4 后来,有个男人也尝试着和母亲聊天。 母亲说:“我只要一个人过就行了,你们别来打扰我,我也不来打扰你们。” 男人回道:“如何一个人过?” “我们住在一起,我们必然会发生联系,一起出这个门,一起吃饭,过年过节一起走亲访友,如何不发生联系?” 母亲这时变得大声起来,说道:“是不是怪我没有给你买房子?” 男人回答:“首先,我个人买不买房是我个人的选择,我不会因为自己买不起房而怨父母,这在我看来是绝没有出息的想法。但我想说一下周围人的过法。像我的朋友们,婚房是父母买的,毕竟在我们这个年纪,我们的经济能力有限。要是外地的同学,他们买了房的,我了解下来,父母也出了很大一部分力,差一点的也为子女的首付出了一部分,后面的还贷就全靠子女了。”
5 母亲此时情绪有些激动,歇斯底里地说道:“那些外地人在上海没有买房子的人不是一样活得好好的吗?要饭的乞丐都能活得好好的,你这么个大学生,就不能活吗?” 男人慢条斯理地答道:“这么说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你想要一个人过,你没有子女或者孙子,不必为他们考虑的话,我觉得没有问题。但一旦有了子孙后代,我必须要为他们考虑,他们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符合时代的需求。我个人可以过“老鼠”一般的日子,但我不希望我的儿子、我的孙子和我一样过“老鼠”的日子。起码,我希望他们比我过得好吧。每个人都是向往美好的生活的,要是凭“只要能活下去”的理论作为自己的生活座右铭,我觉得未免有些太自私了……” 母亲打断尚未说完的话,苦笑着说道:“是不是你还要考虑你的孙子、重孙、重重孙……的生活?” 男人答道:“我只考虑我的子女这一辈的事儿,我的孙子的事儿,我的儿子会考虑……” …… 现在,这个男人正在和你们讲述“我母亲和四个男人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