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简庆福的摄影人生:看他镜头下的“画意摄影”与中...

[复制链接]
查看: 9019|回复: 0

59

主题

5

回帖

18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86
发表于 2019-11-18 09: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展览现场

“光影岁月——简庆福摄影艺术展”作为上海中华艺术宫的长期陈列展在0米层24号展厅开幕。展览以“永恒的色调”、“多彩的画意” 两大单元展出了简庆福创作于不同年代题材涵盖了黑白、彩色和数码摄影三个时期的作品108幅,几乎浓缩了其一生的创作。

简庆福出生于1921年,在中华艺术宫的展厅中以时间线的形式梳理了简庆福从1921年至今的人生历程,简庆福出生于香港商人家庭,8岁在移居上海,17岁(1938年)结识摄影前辈蔡俊三,受其影响喜欢摄影。1942年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从师于刘海粟等,后转入张充仁的“充仁画室”,受到张充仁和师兄刘旭沧的影响开始摄影创作,郎静山、张蓬舟、卢施福等沪上摄影前辈常和他在—起切蹉技艺。1948年回香港参加当地摄影活动并成为香港摄影学会高级会员,年仅30岁时获得美国摄影家协会基石级会员荣衔。其后一直来往中国大陆从事摄影和摄影的推广活动。

除了摄影师的身份外,他简庆福也热衷慈善,新中国刚成立,简庆福又遵父嘱代表家属将在国内的工厂、和房地产全部献给国家。 1982年他捐赠华山路洋房一栋作为上海摄影家协会会址。1983年将八大山人和石涛合作的作品捐献给广州市博物馆,1990年代将一批关良的作品捐给上海中国画院,他将作品义拍所得善款捐给新疆喀什的教育事业和四川雅安灾区;将两次登上太空的得意杰作捐赠给中国摄影家协会、国家博物馆等有关单位……

简庆福

郎静山(左)和简庆福

简庆福陪同张充仁老师看展

2014年初,简庆福前来中华艺术宮,为“画意人生——简庆福摄影艺术展”揭幕,并将他创作的138幅摄影杰作全部无偿的捐赠。这次捐赠也促成了此次展览。展览的“永恒的色调”、“多彩的画意”分别代表其黑白和彩色的时代。

黑白世界中的“气韵生动”

走进“永恒的色调”部分,几乎是一个纯粹的黑白世界。1948年简庆福移居香港后,他透过城市表面的浮华,把镜头对准当地的民间生存状态,拍摄了大量目击社会现实和自然风光的照片,纪录了上世纪20世纪40至50年代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历史,其中,《日出而作》、《两修女》等作品透露着旧时的气息。

简庆福,《两修女》

简庆福,《影的陈列》

而展览中一幅充满中国画意味的《黄山云》以及其一张张大千的肖像作品让人萌生了探究的欲望:

1951年简庆福去黄山采风,把黄山的奇松、怪石和云雾升腾的三大景观巧妙地组合成一幅动静结合、虚实有致、意境深远,并带有 “留白”的、充满着中国画韵味的《黄山云》,张大千见后爱不释手,求索了这幅佳作,并在“留白”处题诗一首回赠,诗云:“三作黄山绝顶行,年来烟雾暗晴明,平生几两秋风履,尘腊苔痕梦里情”,以寄托他思念祖国之情。后来这幅作品在1952年荣获了香港摄影学会全年最佳作品金奖。

简庆福,《黄山云》

此后,简庆福与张大千的赞赏结下忘年之交。1952年画家途径香港赴阿根廷,简庆福在短暂的会面时,简庆福利用室内自然光抓拍这幅肖像。这幅肖像再现了张大千豁达热情,儒雅洒脱的本色,他眼睛闪烁着睿智的目光,体态随和可亲,丝毫没有清高孤傲的霸气。从客观真实而不是从概念出发,是简庆福纪实摄影最可贵的特色。后来简庆福曾为张大千在中国大陆办展奔波。

简庆福,《国画大师张大千》

对于黄山的眷恋,也伴随简庆福至今,九十高龄还曾一月上黄山三次。据中国华侨摄影学会副主席唐震安回忆,简庆福早期用的是大相机,后来用佳能135,都比较重。在简老92岁时他们曾一同赴黄山拍摄,当时简老背着相机、带着三脚架到黄山西海排云亭拍摄日落,且一路爬山不愿坐轿;第二天又一早出发去拍日出,但摆好了位置,却不见太阳,他们等到7时过半,计划下山却不料已经升高了的太阳从云层中透了出来,伴随着山中升腾的云雾呈现出一片奇景。这意外之喜,大家马上按下快门记录。这似乎也点燃了简庆福的创作热情,接触这次采风后,回到上海一天,他接到黄山客栈的电话说预计又将出现奇景,又匆匆买了车票去。“这一个月,简老去了三次黄山,但后两次好像都没有等到首次的风景。摄影师拍摄出一张好照片其实是需要很多的等待、每一张好照片背后都凝聚着很多心血。” 唐震安说。

之所以最眷恋黄山或同简庆福早年接受海派艺术的浸润有关,他在摄影创作中也将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融合在—起。

简庆福,《水波的旋律》

1953年在香港沙田和大埔之间的吐露港拍摄的《水波的旋律》,把船行的波涛作为画面的形式结构,使作品中点、线、面结合得有序而不失生动,展示了黑白摄影表现光影的魅力。此作发表和展出后,引起了巨大反响,获1954年香港国际沙龙摄影展览金奖。也改变了这项历史悠久的影展的金奖一直为洋人垄断的局面。从此“简庆福”的名字走向了世界。

简庆福,《泛舟且待佳人归》

1956年摄于香港的《泛舟且待佳人归》是《水波的旋律》的姐妹篇,不同的是它利用平如镜面的湖水倒影,表现出优雅的恬静。从画面影调结构看,有其耐人寻味的情趣。画面中两艘小船相近停泊在码头边,不由使人联想起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境。这种“诗境”源于他熟读唐诗宋词,热衷于中国字画,使摄影作品洋溢着东方神韵。

简庆福,《农家乐》

简庆福,《奔在自由之路》

探索摄影,热衷慈善

简庆福的摄影并非只是黑白,在“多彩的画意”展厅呈现了简老的彩色摄影和数码摄影,从暗房修图到电脑P图,也现实了简庆福一直不拒绝新的实物和技术。在摄影界,他是较早用上数码相机的,他的儿子简国铭也在电脑技术上提供给父亲一些帮助。

简庆福开始了彩色摄影,源于1959年简庆福与张汝钊等三人联合举办香港首次彩色摄影展览。他以画家的眼光取景、构图、掌握光影和色彩的变化,捕捉转瞬即逝的摄影良机,如同印象派作品在用光、用色中体现自我的主观意识,使作品摆脱了对被摄对象的纯自然摹写,渗透入自己的情绪感受。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在改革开放初期,受到“摄影要为旅游开路”的鼓舞,简庆福开始用手中的相机拍祖国的美丽河山,他上黄山、赴桂林、拍水乡,马不停蹄。

1979年冬,“香港摄影家简庆福摄影展”在广州、上海和北京巡回展出,给中国大陆影坛带来耳目—新的感受,他展出的102幅摄影中,传承和发扬了20世纪30年代由郎静山、刘旭沧等创导的海派“画意摄影”,既有西方表现自我,抒发个人情感唯美的风格,又延续了诗情画意的中国画传统韵味。当时国内的彩色摄影还刚起步,摄影家们用彩色胶卷创作,还未得要领,简庆福组织力量,在上海开办了彩色摄影技术培训班,促进了彩色摄影的普及。

简庆福,《雁南飞》

简庆福,《天地》

除了摄影外,简庆福对年轻艺术家也多有提携,据从小在简庆福身边长大的陈耀王(85岁、简庆福传记作者)回忆,有一次简庆福在锦江饭店看到一幅字,写得非常好,就打听作者,后来知道作者是周慧珺,是一个腿脚不便的女孩子。简庆福到她当时所住的福州路上的小阁楼拜访,还牵线为其在香港办展。这也就是为什么展览中很多简庆福的彩色作品中,有周慧珺的题字。

除了上文提及的捐赠外,在展览中还有一件名为《江山如画》的作品是曾登上太空的得意之作,简庆福也捐赠给中国摄影家协会、国家博物馆等有关单位。这件作品拍摄于云南东川,在这件作品背后,或许蕴含了老人无数路途和无尽心血。

简庆福,《壮怀激烈》(左上角有书法家周慧珺的题字)

为了摄影,简庆福奔走在五洲四海、大江南北,行迹荒山野林、出没边陲村寨,深入不毛戈壁和世俗市井。且始终在作品中有所改进和突破,他也不断尝试新技术。

比如,《壮怀激烈》是简庆福2002年在日本拍摄的纸本摄影作品。其中带着中国文化的韵味,但在拍摄鹤鸣的场面时,动作虽然抓到了,但鹤群的布局不均,左多右少画面失衡。事后,采用电脑另贴几只,画面就改观了。

简庆福,《心有千千结》

简庆福,《丛林深处》

另一件作品《丛林深处》是简庆福2003年的纸本摄影作品。拍摄后简庆福总感到色彩平和了点,没有把樱花的青春活力张扬出来。于是,通过后期电脑来调整画面的色彩关系,如加黑树干,提亮花朵,局部还增加了樱花的数量。

简庆福,《一湖春水晓帆风》

如今简庆福虽已近百岁,但念念不忘影坛,直到2017年,几乎每年都要赶回上海,为“上海国际郎静山摄影艺术奖"评审。在简庆福先生从事摄影艺术创作70余年,作为“画意摄影”中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博采中西绘画之长,大胆追求中国气派。对于他的一切,回头望,或许看到的依旧是上海、徐汇土山湾,这里也是摄影在中国的诞生之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