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留存记忆——一个摄影人记录城市变迁的故事

[复制链接]
查看: 9653|回复: 1
win

10

主题

13

回帖

58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58
发表于 2017-8-16 16: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用镜头留存记忆——一个摄影人记录城市变迁的故事


魏民在家中展示他拍的照片  □刘思弘/摄
魏民拍摄的记录周家渡地区变迁的部分作品
  12年,15万次快门,数万张照片,老摄影人魏民用手里的镜头,记录下周家渡地区的变迁,并将这些珍贵照片捐赠给新区档案馆,给更多人带来回忆。
  一辆破自行车、一台伤痕累累的单反相机、一顶旧帽子、一张影印出来的地图,和一个已经变形了的矿泉水瓶。
  这是纪实摄影师魏民的家当。6月14日上午,他骑着“老坦克”,带着这些装备,离开家去拍照。这样的场景,在过去的12年里已融入这个67岁老摄影人的日常生活。
  2004年起,老魏用镜头开始记录周家渡地区及周边的日常和变迁。时至今日,他已经按了15万次快门,留下了三四万张照片。
  熟悉他的人说:“魏老师用镜头留住了我们的记忆”。
  “这样的变化,必须记录”
  魏民居住的周家渡街道,即将因为世博会发生改变。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纪实摄影工程”。
  浦东南路4800弄的雪野二村内,17号楼的楼道略显特殊——楼道门的旁边,悬挂着一个“摄影楼”的铭牌。
  小区保安告诉记者,这是居委会给401室的魏民挂的,“魏老师可是街道都认可的摄影师,这个楼道里挂着很多他的作品呢。”
  从1楼到4楼,沿楼梯而上,墙上挂着一幅幅摄影作品。作品装裱在镜框内,边上还配有说明文字,内容都与周家渡有关。
  2004年开始,与新中国同龄的魏民用自己手中的相机,记录着周家渡街道的风貌变迁,以及居民们的生活百态。那时候,上海已经获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魏民居住的周家渡街道,即将因为世博会发生改变。
  “变化要开始了,这是个历史的拐点,应该记录下来。”上世纪80年代末就搬到了周家渡的魏民,早已对这个地方有了感情。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纪实摄影工程”。
  前期准备并不复杂。一辆自行车、一个背包、一顶帽子、一个矿泉水瓶,基本组成了魏民出去拍照时的所有装备。
  看上去挺专业的背包,是魏民花了100元在网上买的。里面装的,则是他的两个宝贝——一台相机,一张地图。
  靠着这张从《上海市影像地图集》178-181页和216-219页上影印下来、然后拼接起来的地图,魏民开始丈量周家渡街道及周边地区。而相机,则是记录下一个个画面的“利器”。
  魏民首先选择的是周家渡渡口。“以前去浦西,经常要摆渡过江。那时,也会跟渡口的工作人员还有过江的人聊聊天,发现有很多故事。”他告诉记者。
  于是,魏民频频出现在渡口和轮渡上。渡口的售票员、乘客,轮渡上的贩卖车,都成为他的镜头对准的目标。而发生的一幕幕意外,例如有乘客的自行车被铁闸门夹住了,或是有人因为一点小摩擦发生了争执等,更让魏民觉得是“意外收获”。
  到2006年10月周家渡渡口关闭,魏民用相机拍下了数千张珍贵画面。
  上钢三厂是魏民看中的又一个拍摄对象。因为世博园的建设,上钢三厂要搬迁,特钢车间要改造成大舞台。在他看来,“这样的变化,必须记录。”
  然而,魏民首次造访却遭到拒绝,他只好耐心说服。“我就跟车间里的工人说,这个厂马上就要没有了,我拍点照片记录下来,也能给你们留个念想。”“感情攻势”很有成效。车间工长率先表示了支持,还专门给魏民递上了一顶安全帽,“千万注意安全。”
  几次下来,魏民跟车间里的工人们混得熟了。“有时候,车间里有些难得见到的工作,例如电炉换电极,他们都会来通知我,让我一定要拍下来。有时保安不让我拍,他们还会帮我出头。”
  为了拍好上钢三厂的变化,厂里几十米高的铁塔,魏民不知道爬了多少次。对于当时已年近花甲的他来说,这并不容易。但他却说:“虽然风大的时候有些摇晃,其实并不危险。”
  如今,魏民的家中还保存着工人们送给他的两顶安全帽。“能拍到这么多照片,真的要感谢厂里的工人兄弟们。”他说。
  除了渡口和工厂,整个周家渡以及周边地区,都有魏民的身影。世博园、地铁站、大街小巷、居民、商贩、游客,统统被魏民收入相机,又藏进电脑。
  因为如此,不仅是雪野二村的保安和居民,在周家渡街道,很多人都认识魏民,见到他都会亲切地打声招呼。
  “拍照,主要是靠人头”
  魏民觉得“好用的”照片,需要符合他的纪实标准,能够体现社会变化的缩影,要有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
  魏民喜欢大家称呼他为纪实摄影师。“拍照最大的乐趣,不是光追求画面的美感,还要发现人文、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这是纪实摄影与普通摄影的区别。
  在一些专业摄影师看来,单从构图等角度来看,魏民拍的照片中佳作不多。这或许与他并非科班出身有关。
  魏民第一次接触摄影,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他还是上海国棉一厂的一名职工。1968年,初中毕业的魏民进入国棉一厂。工作了两三年后,“有点艺术细胞”的魏民被安排到了工会,负责宣传方面的工作。
  “那个时候厂大,除了要画毛主席的大幅画像,偶尔也要拍照。”魏民还记得,那时用的相机,是一台国产的海鸥4B相机。拍摄的内容比较简单,例如车间开会、操作练兵等。多余的胶卷,则被他用在了拍摄“车间的岁月”。年轻的姑娘们、帅气的小伙子们,都成了魏民的模特。
  用魏民的话来说,只要用心,半年的时间就可以把相机玩得很溜了。“关键不是靠镜头,而是要靠人头。”这是他比较信服的一句话。
  10余年后,魏民离开了国棉一厂。自那之后,他就没怎么碰过相机了。直到1994年,魏民到一个朋友开办的多媒体公司帮忙,负责给展馆做策划,才又一次拿起了相机。“那时给很多展馆做策划,需要挑选照片,但展方提供的照片经常不符合要求,很多时候要亲自帮他们去拍。”魏民告诉记者。
  于是,当年学会的本领,又派上了用场。不过,让魏民开始走上纪实摄影道路的,却是一个很偶然的因素。
  2004年年初,身为摄影发烧友的公司老板买了一台佳能300D相机,用了没几天,感觉不好,就想打折转让给魏民。觉得价格比较划算,魏民就接手了。
  拿到相机后,开始试镜,这才让魏民注意到了渡口,注意到了周家渡即将发生的变迁。“要是当初没有接手这台机器,可能也不会开始拍照记录周家渡的变化。”他说。
  那个时候,因为要上班,魏民都是在每个周末跑出去拍照。由于是纪实摄影,他在每次拍摄前都会想好主题——“老工厂+贫民区”、“锈带夹江”(黄浦江两岸的老工厂)、“地铁里的人”,诸如此类。
  拍摄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有时,魏民在拍照前,跟选定的“模特”聊一聊,听他们讲讲自己的故事,然后给他们拍下希望留存的那个画面。大多数时间,魏民都是在用镜头捕捉有价值的瞬间。当然,这样的抓拍很不容易。好的画面或者一纵即逝,或者需要“偷拍”,尤其是在拍地铁上的众生相时。
  幸运的是,魏民基本没有遭遇过刁难。唯一让他郁闷的一次,是在地铁站被偷了相机。那是魏民买的第二台相机。“300D寿终正寝后,我就买了一台佳能5D,没想到一年不到就被偷了。”之后,为了继续拍摄,他又买了台佳能1000D过渡。魏民如今在用的,是又一台相机,配了三个镜头。
  他自己统计,从2004年至今,四台相机,总共按了约15万次快门,留下的照片差不多有三四万张。“个人觉得好用的,约有5000张。”所谓“好用的”照片,是指符合他的纪实标准,能够体现社会变化的缩影,要有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
  “让更多人重拾记忆”
  “这些照片都是从草根视角来拍摄的,保留了周家渡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矛盾,是最真实的历史印迹。”
  按照魏民最初的设想,他的“纪实摄影工程”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为止。然而,一个6年之后,又一个6年又过去,他仍未停止拍摄。
  因为,拍着拍着,魏民就觉得,自己还需要继续记录——后世博时期周家渡的变化还在继续,例如世博央企总部的建设,前滩的开发等。
  近段时间,魏民的任务又增加了一项,那就是把之前拍摄的照片选出一部分整理好,交给浦东新区档案馆。
  今年5月初,浦东新区档案馆的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找到了魏民,希望他能够为今年的“国际档案日”系列活动提供一些浦东轨交发展的照片。
  魏民欣然同意。当天,他就挑选了十几张照片,发给了档案馆。一周后,档案馆工作人员上门造访,之后又把魏民请到了档案馆。双方交谈的结果,是魏民将自己拍摄的约5000张照片,捐赠给浦东新区档案馆。
  “或许是我拍的这些照片来自底层,比较草根,正好可以跟他们有的照片互补吧。”档案馆找上门的时候,魏民想。
  而从新区档案局局长许建军的角度来说,魏民的这次贡献,可没这么简单。“档案的作用,或者说价值,可以归纳为‘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民众’。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档案的生产者,即便只是一个家庭每天记的流水账,其实也是一种档案。”许建军说,相比之下,魏民拍摄的照片有着明确的主题,更加有价值。
  其实,魏民早就在主动分享自己的照片。他很早就开了博客,不时会把自己拍摄的照片放在网上。世博会前夕,周家渡街道一名工作人员看到了魏民的博客,觉得很不错,就告诉了当时的街道党委书记。“我们就需要这样接地气的民间艺术作品。”书记看了以后,当即决定支持魏民把反映周家渡变化的照片做成一本册子。
  世博会期间,这本名为《拐点》的照片集陆续送到了市领导、外省市交流代表团,甚至外国领导人的手中。
  “这些照片都是从草根视角来拍摄的,保留了周家渡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矛盾,是最真实的历史印迹。”许建军这样评价。而且他觉得,这些珍贵照片应该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如果存放在魏民家中,这些照片的利用、展示、传播都会非常有限,如果放在档案馆,展示的平台更大,传播的受众更广,利用的途径也更多。”
  所以,最近,魏民出去拍照的时间少了,坐在电脑前处理照片的时间多了。
  他准备把挑出来的照片重新修一下。“每一张都要有彩色、黑白的两份,这样送到档案馆后,如果有人要用,就不必再花功夫修了。”
  这个工作量不小。魏民告诉记者,他每天大概修100张照片,目前已经修了1000张左右,全部修好估计还要一个多月时间。
  几天前,魏民应浦东档案馆邀请,在三林世博家园举办了一个讲座。讲座的主题是“老照片里的故事——周家渡记忆”,听众大多数是原来居住在周家渡地区的世博动迁居民。当魏民点开一张张记录了周家渡角角落落的照片,下面的听众都开始激动起来。
  “看来,回去要加紧修照片了,早点交给档案馆,早点让更多的人回味那段记忆。”魏民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3

回帖

78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8
发表于 2017-8-16 17: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留下了一代人的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