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变命运 - 从韩寒鲁迅等学渣成才谈起

[复制链接]
查看: 7335|回复: 0

326

主题

216

回帖

1421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421
发表于 2018-1-17 15: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dca5e16b76441d699c5d899fcff83a6.jpeg


这是陈航说留美的第130篇原创
【教育的思考】读书是否有用,读什么书,如何读书,读书的动力在哪里?
【哈佛的思辨】最有可能成功的教育到底是怎样的?
【韩寒的“认错”】“叛逆”韩寒不再叛逆,重谈自己的退学之路。
【教育的起源】追根溯源,K-12教育源自士兵培训
清朝龚自珍感叹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没有同一个规格的。都是肄业,韩寒和鲁迅不同。鲁迅日本大专肄业,相当于在美国的转升大学读护理专业。
(哈德逊河谷学院的护理模拟实验室,这样先进的实验室和培训,在中国还很少。美国绝大多数护士,是两年制大学培养的。)
科班出身的康奈尔毕业的胡适,早稻田大学毕业的钱玄同,都不屑鲁迅的背景,还好,胡,钱著作很多。鲁迅如何,在于他的著作,韩寒也是如此。鲁迅让胡适,钱玄同批评一下也就罢了,批评韩寒“读书无用论”的人,也不了解他们留下过什么有价值的大作。我们的孩子们,学生们如何立足,如何被人评价,有被人认可的价值,也是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价值,才会被用,这很严肃,涉及到学生是否成功,不管是通过什么样的教育过程。
至于读书是否有用,读什么书,如何读书,读书的动力在哪里?这是更深层的问题。人才的成长,成才,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同一个模式的。原因很简单,每个学生个体不同,大规模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是否做得会比机器人强?这世界变化太快了,尤其这二十年。
哈佛大学“最有可能成功的教育”
近十年来,身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专家托尼 Tony Wagner一直问这个问题。他写书,拍电影,为美国的教育者和家长敲响警钟。他的一本书 “最有可能成功- 锻造下一代迎接创新的时代 Most likely to Succeed - Preparing our kids for the innovation era”,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此人曾经是学渣,后来研究生进了哈佛。)在美国,这叫最可能教育成功,用韩寒这位典型中国油腻家长的话来说,就是”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和阶层“。

电影得了诸多大奖,震撼了美国的教育者。
被教育周刊评为“史上最好的教育纪录片之一”。
“叛逆”韩寒不再叛逆,重谈自己的退学之路
韩寒的一篇文章《我所理解的教育》,讲了自己退学从文的经历,讲了自己找到了兴趣,专注发展。他自己退学,却要求当前的学弟学妹们好好上学,而且告诉他们书中自有黄金屋,学习在中国能改变命运和阶层。他对自己的成长理解很深,但是看来他对教育的理解,并没有很到位,尤其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他写道,退学是很多人认为失败的事情,但是为了兴趣而寻求发展,非常自豪。如果韩寒接着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重点研究生,直到毕业了再开始追求自己的兴趣,发表文章,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作家,至少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年轻作家。
以“叛逆”著称的韩寒,让很多以他为榜样在“叛逆”的人大跌眼镜,其中最大的区别是,自己找到了兴趣,而且选择了当作家,而不是当专职的游戏玩家。那时候用的是翻盖手机,如果他在今天退学,也会沉迷于电子游戏。韩寒并非不读书,而是没有以传统方式读书。他看的书,要比同学们都多。当前世界上的主流的学校体系,尤其是高中,是为了大规模培训而设立的,而不是为了个性化的人才的引导和培养。韩寒退学,本质上是大规模培养学生的教育体系,不适合他。
最近我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当前的世界上的学校大规模集体教育体系成功吗?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能有效培养出能胜任将来那些还没有被发明的工作类别的职位吗?能在新的时代成功吗?我自己的孩子未来是否成功,我还是很关注的。我的学生们是否能成功,受人之托,能否成人之事,是否教育的目标就是名校常青藤,是否需要长期指导和调整孩子的成长,帮助学生发现兴趣,发现自我,发掘潜能,走向优秀,至关重要。
追根溯源,K-12教育源自士兵培训
目前全世界通行的K-12大规模教育模式,最初起源于普鲁士的集体士兵培训。被引进到美国,而成型和大规模发展,则始于19世纪后期的美国。直接得到了卡耐基,摩根,范德堡,福特的资助,首先从麻省开始,然后推广全美国,全世界。
在十九世纪以前,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欧洲,师徒式的教育,是主导的教育方式。不管是钟表,石匠,还是做学问,都是由师傅领进门的。这样的模式,显然产量不高。
而十九世纪末期,由福特领导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发生。以流水线生产的大规模,集中人力生产为代表的工业模式,需要极大量的有技能的产业工人。这些人需要有类似的认知,相似的技能,这就是推动大规模中等教育的原始动因,于是产生了现代学校的大规模中等教育,以后发展到大规模大学教育。
在哪里教解决了,那么教什么呢?高中的学科内容如何设置的呢?这不得不提一个美国教育历史上最重要的委员会之一:十人委员会。在1892年,为了规范教育,十人委员会成立,包括大学校长,高中校长,政府官员,大学教授。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为美国的高中提供课程标准化的建议。
特别提一下,十个人里有五个是大学校长,包括哈佛,密执安大学,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这是我的研究生母校),华莎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博德分校。
十人委员会不仅提供了高中的主要科目的分类和主要内容,而且还建议了中等教育应该是12年,其中高中四年。这才形成了美国的K-12教育体系。
更重要的是,委员会一致通过:“中等教育中的每个科目都应该用同样的办法教学,而且对每个学生,要讲授的深度一样,不管每个学生将来的目标是哪里,或者学生在哪个时间点教育会被终止。”除了推动教学的一致性,他们还指出如果把课程统一,那么新的教师的培养,可以被大大简化。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mmittee_of_Ten
可见当年知识界的精英,以及工业革命的社会,是多么地一致:大规模批量培养人才。用我高中政治学到的理论来说,就是这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当然了,流水线机器化生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新的生产力,这会引导生成关系的转变。我有时候和美国教育界的朋友闲聊,他们说我是被洗过脑的人,要小心。我说,有的东西,还确实能解释这个世界。
我在中学和大学阶段是在中国被洗过脑,但是来了美国又被洗过多次。现在脑子里都是斑斑驳驳,就和Levi 的牛仔裤一样,洗过多次,才能适应,才好用,觉得稍微是理解中美两个教育系统,得到一定的认可。成为跨文化,跨系统的人,是难以在单一系统里完成的,这也是中国家长送孩子到海外,尤其是美国留学的原因。
很多美国的教育专家自以为直接是美国教育科班出身,有思辩性思维,却不能真正了解中国来的学生,中国的价值的问题所在,作为在美国的教育者,他们并没有深入到中国的经历,而学校又一下接收了大量中国学生,所以会手足无措,这样对学校不好,对学生的成长,也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这也是我们在美国所努力做的事情,帮助学生,帮助学校,让学生们得到个性化的指导,更加成熟地面对未来。
建议阅读:
1. Most likely to Succeed - Preparing our kids for the innovation era 纸质书 (https://www.amazon.com/dp/B00P42 ... ing=UTF8&btkr=1
2. Most likely to Succeed 电影 http://www.imdb.com/title/tt4267108/
(Pictures Credited to Google)
比哈佛还难申请,文理学院赢在哪些方面?(下)
2017留美十大事件,哪一件影响到了你?
比哈佛还难申请,文理学院赢在哪些方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