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小听课的见闻和思考

[复制链接]
查看: 6324|回复: 0

489

主题

109

回帖

1697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697
发表于 2018-1-15 10: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jpeg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6年级4班同学关于苏轼的系列学习活动燃爆了网络。有人点赞,说这些小学生的研究水平足以碾压一些研究生。有人忧虑,认为这种做法属于“揠苗助长”和“抢跑”,长期效果未必好。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获得第一手的信息,2017年11月9日,我到清华附小听了两节课,一节4年级的语文课,一节6年级的英语课。两节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我一些思考。
四年级级8班的语文课《书戴嵩画牛》(谢小庆摄)
唐肖肖老师讲授的语文课的内容是苏轼的短文《书戴嵩画牛》。课文是: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唐老师先用了一些时间解决了语言方面的问题,如“曝”、“ 拊”、“ 搐”等字的字义,如对“不可改也”的理解,等等。之后,引导同学们在4个层次上展开了审辩(critical argument)。
1、“实践出真知”。这是课文通过讲故事所揭示的道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知识来自哪里?来自实践经验。
45d27fc675bd4363b4745b1c22e6c01d.jpeg
乾隆皇帝在戴嵩《斗牛图》上两次题诗
2、“瞎子摸象”。牧童所见到的“牛夹着尾巴战斗”的现象或许是真实的,但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牛,还存在“牛翘着尾巴战斗”的现象。个人的经验常常会存在局限性,存在“瞎子摸象”的可能性,不同的“奴”和“婢”处在在不同的位置、基于不同的视角,可能会摸到不同的“大象”,可能会亲眼见到不同的真实。
唐老师向学生展示了乾隆皇帝在戴嵩的《斗牛图》上的两次题诗。乾隆在第一首诗中,完全相信了牧童的说法,表达了与苏轼类似的感慨。后来,当乾隆在顺义亲眼观看了斗牛之后,发现牧童所言存在偏颇。乾隆看到,斗牛并非总是“夹着尾巴”,也有“翘着尾巴”的时候。于是,乾隆在戴嵩的画上题写了第二首诗,对自己和苏轼“尽信书”、“尽信牧童”的态度进行了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