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6岁的黄晨是达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信息调研科副科长,患有感音神经性耳聋。从事公安文秘工作的他不仅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挤出时间刻苦钻研,自主研制警用机器人。(摄影/四川法制报 张磊 编辑/王漠沙 《中国人的一天》第2910期)
作为从事公安文秘工作的一名民警,黄晨的本职工作是“写材料”,此前他已在公安文秘领域斩获了“三个全省第一”。黄晨曾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今年5月,他被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
黄晨的办公室里摆放了大量的机器人制作书籍和编程类的书籍。做好本职工作后,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的黄晨并没有安于现状。
“近年来,机器人装备陆续出现在排爆、侦察、反恐、消防等领域,在警用、军事和公共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机器人研发技术门槛较高等原因,国内公安机关并未自行掌握核心技术。警用机器人动辄数万数十万的价格对于公安系统来说,并不是小数目,也难以推广。”黄晨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萌发了通过自主研发来填补空白的想法。
2015年以来,黄晨在四川省公安机关率先挑开了自主研发警用机器人的序幕。黄晨研发的微型排爆检查机器人,动力充沛,移动灵活,装配四自由度机械臂,可灵活夹取物品。机器人的摄像头,可实时传输、存储现场视频。机器人还可利用机械臂抓取危险品并进行处置、销毁。
11月8日,在四川省达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信息调研科的办公室里,民警黄晨点击鼠标,操作着一把大钳子小心翼翼地夹住了6本书捆成的“嫌疑物品”。中型排爆机械手臂缓缓抬升,最后稳稳当当地停在半空。在经过了上百次的测试后,这款排爆手臂实验成功,黄晨下一步的研究开始转入可移动操作。
与售价高达五、六万元的商业产品相比,黄晨自主研发的车底检查机器人成本仅五千余元,并且主要性能指标占据明显优势,表现出了极高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性价比。黄晨对车底检查机器人进行调试,机器人搭载的无线视频图像侦察系统很受一线民警欢迎。
黄晨正在组装机器人,一个新的样品出炉,需要反复检查、修正、打磨,改进它的网络传输、机械控制等细节。
制作机器人的材料都是黄晨自费在网上买的,他总是把复杂的零件收拾得整整齐齐。
黄晨的笔记本写满了警用机器人制作的公式。
黄晨在研发的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他在自主研发微型排爆机器人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给机器人安装一双“眼晴”,让机器人能识别人脸、手势,以及特定的物体。
为了攻克这一难关,黄晨花费了大量时间。从2015年元旦开始,黄晨便开始学习一款主流机器人控制系统软件,来突破机器人“眼晴”的难题。黄晨通过对这个软件系统的反复研究,对程序进行数百次改编,终于研制成功,给微型排爆机器人提供了一个更加智慧的大脑。就像不少互联网公司,黄晨的办公室里也摆放着行军床,便于随时加班。11月8日,中午休息时间,黄晨在行军床上看书。
工作中,黄晨也曾遭遇过低谷。2011年,黄晨因病被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导致听力减退并中高度障碍。医生曾表示,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治疗是世界性难题,根治无望。年纪轻轻就丧失了大部分听力,黄晨也哭过、消沉过,是妻子的鼓舞让他重新振作起来。由于患有感音神经性耳聋,黄晨与不熟悉的人交流时,需要借助手机打字“对话”。
黄晨面对熟悉的同事,可以通过手势和嘴型交流。
在黄晨患病后,妻子更多地肩负起了照顾他的责任,包括帮忙接打手机等。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埋头搞研发,黄晨的颈椎出现了问题,常常头晕。回到家中,妻子就会给他按摩肩颈缓解症状。在警用机器人自主研发的过程中,所有的零配件都是黄晨自费从网上购买的,对此妻子毫无怨言,全力支持。在妻子张莉华的眼中,丈夫从来都不会失败。
黄晨的儿子在他的影响下也对机器人的研发充满了兴趣,父子俩经常一起搞小发明。在黄晨研发的过程中,儿子还经常充当他的小帮手。
今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下发《授权通知书》,正式授予达州市公安局的“警用机器人开发平台”专利。黄晨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四川省内公安机关“警用机器人”制造技术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