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这位摄影师能近距离拍摄奥巴马、巴菲特?

[复制链接]
查看: 18920|回复: 0

48

主题

8

回帖

161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61
发表于 2019-10-17 15: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展览现场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供图

马丁·舍勒(Martin Schoeller)是一位屡获殊荣的人像摄影师,以极度迫近的特写肖像而闻名。近日,舍勒中国首秀“知人识面”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P)开幕,呈现逾60幅经典肖像摄影,作品囊括了欧美最富影响力、最知名的社会各界人士的面孔,如美国前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企业家比尔·盖茨和伊隆·马斯克,以及网球运动员罗杰·费德勒……

这些人为何允许舍勒如此迫近?名人通常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形象,政客和国家领导人须得表现出公开、诚实的样子。舍勒的拍摄手法佐证了他们无所欺瞒的信条吗?这就是他们允许他如此迫近的原因吗?答案却是相反。

观看马丁·舍勒的特写肖像时我总是感到讶异。不仅是因为照片本身很惊人——当然也的确是因为它们惊人。无法想象摄影师是怎么做到如此近距离地去拍摄一个人。他大概和每一个被拍摄者都建立了密友一般的关系,我们这样推测。但事实上,舍勒解释说:“演员收了钱为电影做宣传,而杂志需要内容。这就是需要我的地方了。这其实更像是生意。”

马丁·舍勒 肖像系列 《戴着花朵头饰的杰夫·昆斯》 2013

马丁·舍勒 特写系列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2009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供图

马丁·舍勒肖像系列《伊隆·马斯克和儿子们,加利福尼亚州,霍桑》2009

随着镜头和屏幕变得越来越高清,美颜软件也越发普及,从手机蔓延到了电视播报摄像机。我们好像希望拥有新进的科技,却不愿接受伴随科技而来的曝光度。我们需要保护,所以躲在软件背后遮掩真身。说真的,没人愿意被凑得那么近去观看,每个毛孔、每道皱纹、肤色不均,全部瑕疵暴露无遗。但显然,当手持相机的是马丁·舍勒的时候,有人愿意。或者说,他们不知道如何拒绝……事实上,许多被舍勒拍摄的人当时并不知道他的拍摄意图。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是通过个人肖像而被认知,从我们仰慕的名人,到核心社交圈以外的朋友。谁能预料到如今的自拍热潮,或者说,自我肖像在社交媒体时代的重要性呢?我无法理解这种通过无尽的照片、自拍的增殖来投射自我的现象。我讨厌被拍照,真的很讨厌。但我是少数。大部分人沉迷于此。起初马丁·舍勒的游击战式的拍摄手法很成功地捕捉了被拍摄者无意识的状态,但现在这些名人们已经对于他的极度迫近的风格有所耳闻,对于这种手法最终呈现的效果也了然于胸——所有细微的面部特征展露无遗。虽然偶尔受到来自被拍摄人的反弹,但马丁·舍勒现在依然接到许多工作邀约。

马丁·舍勒特写系列 《希拉里·克林顿》2011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供图

马丁·舍勒 特写系列 《安格拉·默克尔》2010

马丁·舍勒特写系列《贝拉克·奥巴马》2008

舍勒拍摄的大部分名人都是一眼即可认出的,而另有一些却需要在脑中回忆片刻才可确认。由于他极度接近被拍摄者而不得不使用较浅的景深,这有时会对人的脸部特征造成奇妙的变形效果,而如果被变形的恰好是某位名人的标志性面部特征,我们便无法即刻自信地辨认出他来。尤其是大鼻子的人,需要我们仔细端详一番,因为浅景深往往将鼻子扁平化。耳朵则恰恰相反,在正面肖像中,耳朵(比如奥巴马的那对)总是诚实地袒露它们主人的身份。舍勒的肖像中最摄人心魄的是照片中人的眼睛,穿过相纸直直地望着我们,寻求一种联结。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了这种连结,如电流一般。这种视线的相遇使这些肖像难以抗拒,这在如今的摄影中是难能可贵的。我们被画中人的直视所俘虏,在照片前陷入催眠。

马丁·舍勒 特写系列《伍迪·艾伦》2014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供图

马丁·舍勒特写系列 《沃伦·巴菲特》2016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供图

这些人为何允许舍勒如此迫近?名人通常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形象,隐瞒着真实年龄,导演着他们的美丽,以延长被喜爱的期限。政客和国家领导人须得表现出公开、诚实的样子,以承担其选民的信赖。舍勒的拍摄手法佐证了他们无所欺瞒的信条吗?这就是他们允许他如此迫近的原因吗?

答案是,他们并未允许。“几乎所有的名人都是在为杂志拍摄的工作中捕捉到的。”舍勒说道:“他们中许多人并不知道镜头会如此之近。知道的人大多也对此有所犹豫。这是一个二十年之久的难题,而且随着人们慢慢认识到我的意图,它变得越发困难。”

马丁·舍勒特写系列 《阿黛尔》2009

马丁·舍勒特写系列《克里斯蒂安·贝尔》2000

这些特写肖像是舍勒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因为在这些照片面前,我们不得不直面画中人的真实自我,哪怕他们是我们景仰的、崇拜的、遥不可及的人。这些照片给了我们一个特殊的通道,令人震惊。

然而,舍勒照片中最诚实的自我展露来自于那些平凡的人。或者说,那些其实不那么平凡的人。舍勒把镜头对准了一些从某种意义上特殊的、所谓“边缘化”的社会群体。他所拍摄的洛杉矶街头的流浪者是他最直接、最震慑人心、最打动人的照片之一。这组照片用艺术的语言向一群人诉说了一个事实(身处艺术行业、每天造访美术馆的我们,文化消费者)——在我们日常的社交圈之外,世上还存在着另外一群人,他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通过共同的价值、信仰或习惯在任何社群中找到归属感,也无法与“正常人”产生有意义的社会关系。或许出于种族或经济阶层的原因,生活在社会边缘的贫苦之人无法以常规的方式参与到社会的经济体系中来,因而逐渐走入孤立。而现在,他们就在这里,看着我们,像是在追问是否我们的价值观才是扭曲的,而非他们的?

马丁·舍勒 特写系列《安托万·佩里》2017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供图

马丁·舍勒特写系列 《盖文·布兰特·兰德尔》2017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供图

展览现场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供图

舍勒的肖像作品随着他与人相遇的经验积累而进化,这令他的作品沉淀出一种对于人性的社会学思考,正如我们每个人脸上刻着的一样,不管是贫穷、富有、有名望或是有影响力,不管是政客、教育家、娱乐人士或是不被看见的大多数。靠近,意味着和一个完全接受我们的人分享真实的自我,包括瑕疵。舍勒的拍摄对象显然接受了他。平凡者往往在美丽和强大的人面前感到炫目或怯懦。从这个角度来说,舍勒的照片是平等的。在极度近距离下,我们都是一样的。区别开你我的,深埋于表象之下。

马丁·舍勒肖像系列 《马克·扎克伯格》2010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供图

马丁·舍勒肖像系列 《尤塞恩·博尔特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09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供图

摄影师马丁·舍勒

展期:2019年9月15日-11月20日

地点: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P) ,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