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之后,便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日子。暑热伤津耗气,所以人们普遍觉得倦怠气短、汗出口渴。暑湿困遏,所以人们觉得头晕胸闷,身重沉乏。暑热扰神,所以人们感觉心烦少寐。这段时光也是一年中阳气最充足的时候,如何既养阳又解湿热,是很有讲究的。 一、认识“暑”邪,养阳护阴 夏季是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节,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所以伤人多表现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脉洪大等。暑性升散,其性升发,故易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出现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等,其性开散,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暑多挟湿,热蒸湿动,常兼见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滞症状。因此要注意顺应自然界阳气生发的特点,养心护阳。同时也要注意清利湿热,养阴生津。 二、解暑祛湿,试试瓜豆粥 暑多挟湿,湿易伤脾,湿热交蒸,伏天高温高湿的环境往往让人“食无可恋”。“五谷为养”,这时可以试试用粥来养脾胃。此时上市的各种瓜类大多性味甘凉而淡,富含水分,水能制火,凉能清热,淡能利湿,因此可选择冬瓜、丝瓜、苦瓜、西瓜翠衣等来解暑祛湿。豆类则多具有健脾利湿的效果,可白扁豆、绿豆、赤豆等,改善湿郁热伏的症状。 三、适食酸甘,养阴护津 暑热伤津,因此要注意养阴护津。中医有酸甘化阴之说,因此可以食用具有这类性味的食物。此时各类水果,如杨梅、木瓜、蓝莓、菠萝等均是较好的选择。也可自制酸梅汤,用乌梅10粒、山楂15克、桂花10克、陈皮10克、菊花15克,冰糖适量,加水熬制。乌梅具有养阴生津、温藏安蛔的功效,是酸梅汤的熬好的酸梅汤色泽金黄,幽香四溢,清凉爽口,饮后挂碗,解暑生津。 四、适度食苦,清心解暑 苦入心,能清心火,食苦利于夏季养心。莲子心能清心火、除烦,夏枯草能清散毒热、化瘰消肿,金银花可疏散风热、透邪解毒,苦丁茶辛苦清透可清心平肝,夏季可适量选用代茶饮,以解暑热。但苦味并非多多益善,脾胃虚弱、体质柔弱和经期女性则应慎用。 五、避免贪凉,顾护脾胃 冷饮最初是古代贵族夏日消暑的专享。《周礼》中记载 “凌人掌冰正”,屈原《楚辞•招魂》提到瑶浆,泛指用各种鲜果榨制加工的糊状冷食,有点类似今日的果露冷饮。南宋诗人杨万里对“冰酪”大加赞赏,曾为此题诗一首:“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此时的冷饮已经步入寻常百姓家。如今各地风味小吃中,有冰碗、冰酪、冰沙等不一而足,其实是人们应对酷暑、取冰降温的自然选择。但要注意过食寒凉会直接损伤脾胃,令饮食水湿不能顺利代谢,因此冷饮要尽量少吃。 六、夏季的膏方——龟苓膏 膏方是中医常用的针对慢性疾患的剂型,立冬过后膏方应用广泛。实际上,还有一种膏方是夏季消暑常备的,具有养阴清热祛湿的功效,这就是梧州特产的龟苓膏。正宗的龟苓膏由鹰嘴龟、茯苓、金银花、蒲公英、淀粉、凉粉草、蜂蜜、罗汉果炼制而成。其中鹰嘴龟为我国特产的乌龟种类,中医传统用它来滋阴潜阳,配伍茯苓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金银花、蒲公英、罗汉果、凉粉草具有清热透邪的效果。收膏之后,呈均匀的棕褐色至黑褐色,味道略苦,回味甜。对于阴虚体质伴有湿热蕴结者,表现为手足心热、心烦、口腻口苦、大便粘结、舌苔厚腻发黄者,长期服用具有较好的功效。 七、夏季养心,通阳安神 夏气通于心,夏季是温通心阳的良好时间节点,可以通过按揉心经来养心。手臂内侧是手少阴心经的循行部位,按揉的最佳时间是11点至13点,两臂各捏揉5~10分钟。其中,睡眠障碍的患者可在睡前大拇指的指节内侧用力按摩神门穴(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以安神定志;工作疲惫者可揉按通里穴(小指一侧的腕横纹向上1横指处),并从通里穴向手肘方向推,以疏通心经。 夏季如出现气短、劳乏、口渴、汗出的症状,是暑邪伤及心肺气阴的表现,此时可以购买生脉饮口服液,其中参类补气,麦冬养阴,五味子敛汗助阴,可收养心安神之效。 作者简介 李涵,医学博士,在站博士后,副主任中医师,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和行政执法中心直属健康教育中心科普室主任。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心脏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委员。沈阳市健康教育专家讲师团成员,入选沈阳市健康教育知名专家库。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十余项科研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