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污言秽语”中孩子们的成长密码

[复制链接]
查看: 13967|回复: 0

21

主题

3

回帖

78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8
发表于 2019-3-18 15: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比比看谁远。阎涛 绘

很多幼儿家长都发现,在某一个阶段,孩子对排泄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兴致勃勃地观察自己的大便,和小伙伴比赛谁尿得远,模仿各种屁的声音……幼儿不仅喜欢研究屎尿屁,还喜欢不分场合不分人群地说与屎尿屁相关的脏话和笑话。虽说童言无忌,但孩子的口无遮拦还是让家长尴尬紧张,他们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不礼貌没教养。可是家长越是如临大敌地呵斥禁止,孩子却越说得起劲。

那么,孩子为何热衷于屎尿屁这个“有味儿”的话题呢?孩子学坏了吗?其实,屎尿屁这个小问题当中却隐藏着孩子身心发展信息的大学问,当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污言秽语”释放并积聚心理能量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与生理功能的发展紧密联系,它源于一种叫作力比多的本能力量的驱动。力比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投放于不同的身体部位,由此形成性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据其观点,1—3岁的宝宝处于肛欲期,3—5岁的幼儿处于生殖器期。在这个时期,孩子通过对大小便的控制,打开了探索自己身体的新窗口。幼儿正是在不断认识、探索自己身体的过程中,学会了从掌控自己的排泄中获得快感,进而体验自我的掌控感、力量感和成就感,带来心理上满足的同时,自我意识也在逐步萌芽。如果家人对孩子过于苛刻严厉,就会适得其反,甚至产生这个阶段的停滞或阻碍。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儿童语言蓬勃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所谓的“污言秽语”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幼儿自我意识有了重大发展,语言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在对语言的掌握和使用中,幼儿逐步体会到语言的力量。所以,幼儿会把排泄的快感和语言的力量相结合,以至于几乎所有幼儿都会出现满嘴屎尿屁的阶段。

所以,当孩子出现这些现象时,家长不必过于忧心,他们并不完全明白这些话语在文化中代表的恶意和羞耻,他们只是在释放生长的力量,在探索自我,在试探语言的力量。当这个阶段积聚了足够的心理能量,幼儿就会自然而然进入成长的新阶段,对屎尿屁的热情自然就会退却。

“污言秽语”刻录着儿童世界的通关密码

尽管成人对不雅话语缄口不谈,却不得不承认,屎尿屁这样的话题常常成为孩子们进行社交的“通关文牒”。它常常像一个导火线,只要谁不小心点燃了这个苗头,再陌生的孩子也能立马消除拘谨和担忧,很快成为亲密的同伴和盟友。

4岁的叮当去5岁的妮妮家做客。两个孩子初次见面,不论妮妮姐姐拿什么玩具,都不能让叮当停止往妈妈怀里钻。这时妮妮拿了一个半旧的佩奇玩具,开心地说:“佩奇会放屁!”一边说一边挤压,佩奇的烂洞发出噗嗤嗤的声音。叮当立刻不哭不闹地精神起来。“还能这样放!”两个孩子头抵着头琢磨起“屁”来,时不时笑成一团。

当你询问孩子为什么爱说与屎尿屁相关的话,他们的回答总有出奇一致的地方:“因为很好玩呀!”“因为很好笑!”幼儿觉得好玩是一种幽默感,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还很有限,把生活中熟悉的屎尿屁当作一种幽默的载体和社交的万能钥匙。这也难怪孩子们不分场合人群地使用,这些看似没礼貌的恶作剧,其实是孩子独有的社交方式。

当妈妈不让买玩具时,孩子可能叫声“臭妈妈”;当亲朋好友聚餐时,孩子可能会说“南瓜像大便”,当惹大人生气时,他甚至可能“火上浇油”地欢快大叫“妈妈放屁”。他们用这样一种“不雅”的方式进入一段熟悉或并不熟悉的社交关系,用他们以为的幽默应对着生活中的小失落和小危机,用这种孩子才懂的幽默在自己的小群体中寻求更多关注和成就感。

“污言秽语”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缺失

“污言秽语”这个正常的成长小插曲,有时却会持续发酵,延续很长时间,实际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儿童养育与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是家庭教育方式强硬,比如总以禁忌代替理解。

一进门,然然就盯着我看。我问:“阿姨的围巾好看吗?”然然咯咯笑:“像大象的大便。”妈妈立刻训斥:“怎么又说这些,不准说了!”然然比画道:“动物园里大象大便这么大!”妈妈严肃地说:“你这么不乖,别吃饭了!”然然脸上闪过一丝不悦,接着跳上沙发一边跳一边为大便欢呼,妈妈气急败坏地捉她,她边跑边笑:“大便, 大便,臭大便……”

在一个文明社会,屎尿屁无疑是文化中的一种话语禁忌。大人往往谈屎色变,不由分说地打断、批评和制止。成人的这种态度增加了这类话语的隐秘和特别,会激起孩子更多的好奇心。同时,3—6岁正是儿童自主性发展与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幼儿期望在与成人的关系中得到更多的平等和自主,渴望拥有和运用自己的力量。当屎尿屁这种“污言秽语”成为一种强制禁忌时,幼儿就会挑战父母的权威、对抗话语禁忌,在“越挫越勇”中获得成就感甚至优越感。

其次是家庭教育中,成人对幼儿情绪情感的关注和引导不足。

有些孩子会故意频繁地说“污言秽语”,对这样的孩子,家长总是有着道德方面的担忧和屡教不改的苦恼:“孩子是不是变坏了?”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感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爱,出于逆反心理和抵偿心理,孩子才会“铤而走险”,故意用刺激成人、违背成人意愿和禁令的方式寻求更多的关注。这样的孩子非但不是可恶的,反而是可怜的,成人与其在孩子身上尝试各种方法,不如从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和关怀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

同时,成人也要考虑孩子是否有情绪压力,是否找不到情绪表达的语言和方式,才会用与排泄相关的话语来宣泄情绪。这时成人可以和孩子谈心,帮助孩子选择适当的宣泄方法。例如,引导孩子把不高兴和不愉快的事情说出来。交谈本身就有很好的疗伤和缓解情绪的作用。

化“污言秽语”为成长能量

面对孩子的“污言秽语”,首先,成人要放下文明标尺和话语禁忌,以平常心来对待。当孩子口出不雅时,成人不妨淡化处理,让孩子知道屎尿屁只是世间万事万物中平常的东西,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必特别关注,也不需要时时挂在嘴边。

如果孩子正处于对屎尿屁极其感兴趣的“污言秽语期”,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比如选一些与屎尿屁相关的绘本进行亲子共读,既能对屎尿屁进行科普,满足孩子探索的欲望,也能释放孩子这个时期对排泄和性相关的心理能量。

其次,尝试使用这个进入幼儿世界的“通关文牒”。在某些时刻,成人可以放下自己的权威,和孩子进行一个关于屎尿屁的对话也未尝不可。成人对这个话题的参与能够迅速和幼儿建立起融洽亲密的关系。

再其次,关注幼儿的情感和情绪。家长要透过屎尿屁等话语,反思在养育孩子中的问题,注意孩子的不良情绪,教会孩子如何表达和疏导。同时,孩子有敏锐观察别人情绪的能力,能够很快感受到对方真实的情感。当孩子在说“污言秽语”时,家长可以转强为弱,不是禁止呵斥,而是认真对孩子表达自己对这些话语的感受,并耐心引导孩子感知他人的情绪,让孩子知道语言有时是会伤人的。


刘晓东说:“儿童的生活是转变的生长的。”我们无须对孩子生长中的本能需求感到忧虑,因为孩子不会总保持在这一水平,他们自然而然会有更高更好的追求。当孩子口中又出现了“屎尿屁”,不必杞人忧天甚至画蛇添足,而是需要捕捉和理解其中隐藏的孩子身心发展的信息,反思家庭教育的疏忽和不足,以积极促进的参与者和辅助者的身份,引导孩子完成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