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有三件事被认为是只有靠上帝帮忙才能实现的:一是彩票中头奖,二是当选美国总统,三是战胜可口可乐。 但在20世纪末,有这么一群中国人偏偏不信邪,向不可战胜的可口可乐,连带着它的同胞百事可乐下了战书,发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可乐卫国战争」。 这场战争持续十数年,可分为数个战役。但轮番登场的主角们结局都差不多,折腾几年后就消失在市场里,成为历史未解之谜。 为什么这些「中国人自己的可乐」都没有取得成功?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究竟做了什么?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40年前,从头说起。 公元1979,改革春风在中国大地正式开吹的第一年,3000箱瓶装可口可乐乘着春风,从香港奔赴北京。 这并不是可口可乐第一次来到中国内地,说是久别重逢更合适。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它曾在这里风光过。 在进入主线故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1927年,CocaCola在上海、天津分别设厂进行生产销售。刚开始的时候,它的译名有好几个,什么可坷可垃、蝌蝌啃蜡、口渴口蜡,但每个名字都怪怪的,听上像是在喝小蝌蚪、喝蜡似的,谁敢买啊? 到了1930年代,为了给自己取一个好名字,CocaCola发起一个起名大赛,在中英两国公开征集译名。 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蒋彝博士最终胜出,他想出来的名字正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四个字:可口可乐。 有了讨人喜欢的名字后,可口可乐在中国的运势一年更比一年好。还曾请来影后阮玲玉为自己代言,迅速火遍上海滩。 阮玲玉代言可口可乐 1937年淞沪会战,可口可乐广告牌入镜 民国时期可口可乐广告 1948年,上海可口可乐的年销售量超过100万箱。放眼全球,这个数字仅次于可口可乐的老家美国。 但也正因可口可乐来自美国,它的命运注定要与中美两国关系纠缠在一起。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开始为过上社会主义幸福生活而奋斗。而可口可乐则成了美帝资产阶级的代表,就此退出中国。 时光一去三十年,在可口可乐离去的这段时间里,中国经历巨变。三十年后它回来了,这里将迎来更大的巨变。 在那样一个乍暖还寒的时间点,可口可乐的前途是否光明,谁都说不好。但所有人都知道,它的道路将是曲折的。 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可口可乐在很多中国人眼中,绝不仅仅是一瓶简单的糖水,它的一举一动都会牵涉到很多政治因素。 在本土可乐与可口可乐交火之前,国家政策与各大媒体率先组织反击,向洋可乐发起猛攻。 1978年中美建交后,可口可乐与中粮签订合作协议,前者负责运输,后者负责销售。前文提到的3000箱可乐,正是第一批面向中国内地的销售品。 不过从香港运输可乐的成本实在太高了,不是什么长久办法。所以可口可乐想在上海建厂,但却遭遇上海当局强烈反对。 1979年,一位小男孩在长城上畅饮可口可乐 上海报纸向中粮发难,说引进可口可乐是洋奴哲学、卖国行为,引进美国生活方式,打击民族工业——这些罪名,哪一个负责签字的领导受得了? 在上海吃了闭门羹后,可口可乐只能向内地转移,把厂子建在北京。厂址选在中粮北京分公司一个烤鸭肠的厂房里。 可口可乐在北京第一个生产车间的资料图片 不过,从这个厂房里生产出来的可乐,大多数只有来华工作、旅游的外国人才能买到,销售地点也仅限友谊商店、涉外宾馆。 即便如此,这些可乐也未能逃脱被批判的命运。一位眼睛雪亮的老同志发话:中国汽水就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吗?不能满足外国人的需要吗?非要喝可口可乐?这简直就是卖国主义! 面对舆论压力,中粮专门写了一份报告,明确表态可口可乐只能在北京设厂,产量也不会超过全国饮料总产量的5%。 然而中粮的回应依然无法平息质疑。有媒体认为引进可口可乐浪费国家大量外汇资源,并写成文章作为内参提交至高层领导。 高层领导随后做出批示:只准卖给外国人,一瓶也不准卖给中国人。外经贸部只好通知可口可乐停止内销。 1980年10月,一位老外在北京购买可口可乐 美方不能理解,不就是卖个糖水吗,怎么还能惊动到政治局? 针对无法内销这个事,可口可乐分成两派。鹰派主张打官司,到国际法庭去仲裁;鸽派认为即便赢了官司,以后也很难在中国市场立足。 显然,鸽派的判断是准确的。董事局最后决定,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劝说中国领导为可口可乐放行。 负责协调此事的工作人员,首先想到的是通过杂志社发表文章,为可口可乐说话,但杂志社拒绝发表。随后又向外经贸部反映,但外经贸部的相关人员也表示爱莫能助。工作人员只好写信给外经贸部部长陈慕华。 信中说,北京生产的可口可乐有96%是国产原材料,美国供应的浓缩液只占成本的4%。北京内销的可口可乐不仅没有花国家一分外汇,还通过旅游、饭店为国家赚回大量外汇。将剩余产品投放市场,一方面丰富市场供应,另一方面工厂也可获得可观利润。 陈慕华将这些意见反映给了副总理万里。看到这样有理有据的解释,万里当即同意内销。 但停止内销是中央领导文字批示的,要恢复内销,外经贸部还需要中央领导批示的正式文件。 中粮又向国务院请示,姚依林、谷牧、李先念、陈云等中央领导都表示同意。 不久,又有地方卫生部门以可口可乐含有咖啡因为由,不允许其在市场上销售。中粮反驳:茶是中国传统饮料,所含咖啡因要超过可口可乐好几倍,但是我们并没有禁止喝茶。 最终,在1982年初,经外经贸部同意,中粮公司将供应宾馆之后的剩余可乐,交由北京糖业烟酒公司进行内销。 而在此前的1981年,深圳市罐头厂与美国百事可乐国际公司签订协议,兴办深圳市饮乐汽水厂,合作生产「百事可乐」。可口可乐这辈子的最大对手,也就此进入中国。 百事可乐在中国的第一家工厂 纵观整个80年代,基本每年都会有限制洋可乐的政策出台。但在改革开放的汹涌浪潮下,这些政策无力阻挡两大可乐在中国「攻城略地」。 1984,一位喝可乐的中国小伙子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1989,亚运会前夕 北京街头的可口可乐巨大广告牌 到1986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已在中国内地建有18条生产线。1988年,两乐的总产量已超过国产同类饮料的一倍多。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80年代的中国汽水「八大厂」:天津山海关、上海正广和、沈阳八王寺、北京北冰洋、青岛崂山、武汉大桥、重庆天府可乐、广州亚洲汽水。 中国汽水「八大厂」 国家政策层面对洋可乐的阻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只不过是相关文件、相关报道中的几行文字而已。 但这些国产汽水与洋可乐之间的战争,可以说很多普通人都是见证者,自己的舌尖也留下了这些国产可乐的味觉记忆。 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以八大厂为主力的本土汽水品牌发起「自卫反击」,向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这两个「入侵者」宣战。有很多本土可乐曾名噪一时: 崂山可乐:由青岛崂山生产,创始于1953年,是新中国自主开发的第一种碳酸饮料。整个80年代,它在青岛市场占有率可以达到80%以上。 80年代上海街头的幸福可乐广告 幸福可乐:由上海正广和生产。1979年内地第一个电视商业广告,就来自幸福可乐,广告语为「清爽可口,芬芳提神」。据说,幸福可乐是所有国产可乐中口味最接近可口可乐的。 天府可乐:由重庆天府生产,1981年诞生于重庆,其原料全部由天然中药成分构成。发展最好的时候,曾在全国拥有108家装瓶小厂,并被选为国宴饮料,甚至销往美国,历史相当辉煌。 少林口乐:1986年生产,借助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电影曾火过一阵。这个可乐是制造「片仔癀」的中药名厂漳州制药的产品,那年代算是高级饮料,比普通汽水贵不少。 80年代杭州,西湖可乐广告牌 不过,在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面前,这些本土可乐都是稚嫩的小角色,不足以成为对手。很多本土可乐的生产线,完全依靠引进,至于什么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更是全面落后。 正广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 以上海正广和汽水厂为例,1985年市场占有率还能达到62.5%,到1988年已下降到23.1%。 1993年「入关」前夕,相关部门官员认为,一旦开放市场,国内饮料将溃不成军。因此想出利用外资改造老企业的办法,指定八大厂分别与两大可乐进行合资合作,以退为进,寻求生路。 于是,八大厂中的七家被卷入与「两乐」的合资浪潮。归入百事可乐门下的有天府可乐、广州亚洲汽水、北京北冰洋,归入可口可乐门下的有沈阳八王寺、天津山海关、青岛崂山。只有上海正广和因为股权未能及时厘清,逃过被「洋化」的结局。 但签下合资合作协议后,这些国有汽水品牌非但没有过上幸福新生活,反而被迅速边缘化。 天府可乐在2016年重出江湖,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以天府可乐为例,合资之前年产值可达3个亿。合资后,生产比例逐年降低,从1994年的100%,到2000年骤降至0.5%,成立12年内年年亏损,负债1.4亿元。昔日的国产饮料领军者,成了重庆特困企业,最终在2006年彻底停产。 总之,「七大水军」在合资后没多久就接连牺牲,黯然退场,这段往事被业界称为「水淹七军」。 从80年代开始的民族可乐「卫国战争」,也就此结束了第一阶段的交锋,中国队全军覆没,完完全全的惨败。 不过,虽然「七大水军」已经走下历史舞台,但民族可乐的大旗尚有后来人扛起,这场战争仍未结束。 1997年之后,民族可乐阵营又涌现出新的生力军,它们对洋可乐反击势头更加凶猛。一大鲜明特征就是不惜投入重金,猛砸电视广告,高调地向对手叫板。 彼时,在黄金时间段喜爱看电视的人,就算没喝过这些可乐,也会被它们的广告震住。 1998年,巨星成龙出任汾煌可乐代言人。次年,以成龙大哥为主角的广告《龙舟篇》,轰炸全国各大卫视。 龙舟有龙字,成龙也有龙字,显而易见,「龙」就是汾煌可乐这个广告的关键词,也是汾煌可乐的鲜明定位——民族可乐。 凭借广告杀出一条血路后,汾煌可乐的市场份额迅速蹿升到8%,但是它的广告投入就高达1.5亿,比可口可乐还高6%,归根结底还是入不敷出。 汾煌集团为了拍广告打造的「亚洲第一龙船」 到了2001年,风光一时的汾煌可乐在自己的大本营——广东潮州,都没什么生意了,处于半停产状态,更别提拿钱继续砸广告了。 最终,就像成龙老哥代言过的小霸王学习机、爱多VCD、霸王洗发水一样,汾煌可乐在市场上大闹一番后,黯然退场。 这个锅,就算不该成龙大哥来背,这位功夫巨星在广告界也难逃「灾星之王」的称号了。 汾煌可乐来得凶猛,走得憋屈。在世纪末的民族可乐「卫国战争」中,它的故事终究只是过眼云烟。 在这场战争中,还有更值得浓墨重彩的狠角色,它的名字就是非常可乐。 非常可乐是娃哈哈集团于1998年推出的产品。而娃哈哈集团的老总宗庆后,是个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留下名姓的传奇企业家。 1987年,宗庆后靠借来的14万元承包连年亏损的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并开始蹬三轮卖冰棍。1989年,他创建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并出任厂长。1991年,他拿出8000万兼并杭州罐头食品厂,成立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一年之前,这家罐头厂亏损了7000万人民币。 结果呢,娃哈哈集团成立的第一年,就凭借儿童营养液打了个巨大的翻身仗,产值不仅破了1个亿,而且一破就是2个亿。 喝过没? 营养液早期广告 画风Cult,情节惊悚 凭借儿童营养液大获全胜之后,宗庆后乘胜追击,推出娃哈哈AD钙奶,到了1997年时累计销售达到450亿瓶。 这课程表大家熟悉不? 此时,娃哈哈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大最强的饮料企业。但坐稳老大位置后,娃哈哈并未停下来享受胜利的喜悦。 这个新生的本土巨头,向可口可乐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世界级巨头投去挑战的目光。 实际上早在1997年,宗庆后就已经决定上马碳酸饮料项目。只是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这种超级Boss挑战,必须得准备好一切,再等待最佳时机出手。 比如非常可乐这个名字的诞生,就经历波折。 本来,宗庆后想出来的名字是「强大可乐」,很有民族情结,就连Slogan都准备好了——强大中国,强大可乐! 但这个略带土味的名字,听上去太过自信,容易招致嘲讽,遭到很多员工的反对。争执之下,娃哈哈决定在企业内部进行征名活动,每个员工必须取3个名字。 于是,真可乐、天天可乐、劲美可乐、可喜可乐、万事可乐...一大串名字在活动中出现。大部分员工一致认为「天天可乐」不错,大气也易记。 可惜的是,「天天」商标已被广东一个饮料厂捷足先登,抢先注册。 实在没有办法,大家又选了「劲美可乐」这个名字,虽然总觉得哪里不对,但总比强大可乐好不少。 名字定下来后,时间已经来到了1998年3月,离正式上市只有3个月的时间了。劲美可乐的包装设计、广告、印刷都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当中。 没成想,就在产品正式上市的前一个月,一家广告公司的策划总监想出一个名字——非常可乐。对比劲美,这个名字很脱俗,朗朗上口。 就它了!关键时刻,宗庆后果断撤下劲美可乐,不惜让价值数百万元的包装材料作废,改为生产非常可乐。 民族可乐「卫国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最轰轰烈烈的战役,一触即燃。 1998年6月10日北京时间22时40分,法国世界杯揭幕战——巴西VS苏格兰准时上演。数千万中国球迷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罗纳尔多开始他的表演。 比赛开始前是广告时间,在世界级球星们登场之前,中国球迷已经准备好接受世界级品牌的轰炸。 然而,就在转播即将开始的前几秒黄金时间,电视屏幕出现一底红色,并传出一组朗朗上口的广告词: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非常可乐,非常选择。 非常可乐以「中国人自己的可乐」亮相 98世界杯揭幕战,场边的可口可乐广告牌 与此同时,距离中国两万公里外的法兰西大球场,同样以红色为底色的Coca-Cola广告牌,鲜亮抢眼,立在中线旁边,正对着转播摄像机镜头,霸气十足。 非常可乐向洋可乐发起的「卫国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回首非常可乐向洋可乐发起的这场战争,进攻手段可以分为三招。 第一招,就是猛砸广告。 1998年6—8月,非常可乐亮相之初,就在全国各电视台砸下3390万元广告费。在「主战场」央视,更是投放了696次广告,总长超过2个半小时,费用达到了1244万人民币。 到了1999年广告攻势更为凶猛。当年1一8月,非常可乐仅在央视的广告投放就飙升至2370万元。 第二招,打爱国牌。 从一亮相,非常可乐就喊出「中国人自己的可乐」这一口号,摆明了要打爱国牌、民族主义牌。 非常可乐把自己与爱国情怀牢牢捆在一起的营销策略,在1999年达到一个顶峰。 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北约轰炸,引发国人大规模抗议。非常可乐借势进行事件营销,推出「可乐打导弹」的广告。 广告画面中,三枚美制导弹呼啸而来,掠过辽阔山川。危难之际,—罐非常可乐腾空而起在空中爆炸,令入侵导弹灰飞烟灭。随之,庄严而富有磁性的话音响起:自尊才能自强,自强才能不可战胜。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未来的可乐。 同年,非常可乐还在各大卫视投放直接叫板洋可乐的导购广告。这个广告里,主播将非常可乐与两种洋可乐去掉外包装,放入无任何标记的塑料水杯中,在商场中做随机品尝测试,结果当然毫无悬念,绝大多数顾客认为非常可乐比另外两种可乐更好喝。 这一系列广告下来,非常可乐对两大洋可乐的攻势,可谓紧锣密鼓。 第三招,也是起到最关键作用的一招——农村包围城市。 早在青年时代,宗庆后就熟读毛主席语录,很了解「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战略,这一战略被他用在了非常可乐身上。 「水淹七军」之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已经在各大一二线城市里站稳了脚跟,市场份额超过六成,非常可乐只是一个小角色,难有立足之地。 怎么办?到小城镇去,到广阔的农村去,在那一望无垠的乡野里,有无数的小卖店,它们都将成为非常可乐的好兄弟。 针对农村市场,娃哈哈集团已经通过零售价1元钱出头的纯净水建立起遍布全国的销售、物流渠道。非常可乐可以直接与纯净水进行捆绑,搭乘已有渠道,迅速渗透到洋可乐尚未触及的中国农村。 在售价上,非常可乐每瓶比可口可乐便宜5-6毛钱,一般情况下,2块1或者2块2就能买到,更适合农村消费能力。 或许是马后炮,有人像算命先生一样,对「娃哈哈」的名字进行了分析,说其中的「娃」字就暗藏玄机,土字多,扎根深,不会倒。非常可乐的乡村市场情结说不准还真是一种天意。 总之,在上述三招的共同作用下,非常可乐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局,1998年就卖出1.5亿元。在浙江、安徽、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市场占有率平均已达15%,超越了百事可乐。一整年下来,非常可乐拿下2%的市场份额,虽然远远不足和两乐相提并论,但作为一名新兵,战绩尚可。 到了2001年,非常可乐在国内碳酸饮料市场的占比已经达到12%。2006年底,更是提升到了16%-17%,在二、三线城市的占有率则达到了30%左右,稳居前三。 非常可乐还曾组织中国红歌会比赛 非常可乐在世纪末发起的这场战役,没有像之前的汾煌可乐那样迅速缴枪,而是成功地跨了世纪,继续走在春风里。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几乎看不到非常可乐的身影了,这场战役的最终结局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问题来了,非常可乐为什么会输掉这场战役呢?面对喜欢推卸责任的人,我们总会说一句「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但要说非常可乐的落败,还真怪不了他们自己,而是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实在太强大了。 你非常可乐打民族牌,我可口可乐也主动大踏步进行本地化,摆脱「非中国」这个标签。 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对外事务总监卢炳松,面对媒体相关问题时,屡次强调:实际上,我们比非常可乐更「中国」。 经常被他引用的相关数据是: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有15000名员工,99%是中国人。可口可乐饮料原材料中,只有1种香料是美国总部独有的秘方,其他都是在中国采购。 2000年春节,可口可乐公司甚至推出了一款「泥娃娃阿福贺新年」大塑料瓶包装,中国元素十分浓厚:瓶身上印有一双金童玉女,正是人们熟悉的泥娃娃阿福,他俩怀抱可口可乐瓶,笑容可掬。 而非常可乐主打的爱国牌,在短时间内确实能够让人热血一下,但在和平年代,全球化才是可持续的主流方向。 你想想,就连春晚上的白云大妈都以麦当娜为偶像,一身阿迪达、克林顿、普希金了,更何况愿意接受改变、寻求新鲜感的年轻人呢? 鞋,阿迪达的;裤子,普希金的; 衣服,克林顿的;皮带,叶利钦的 不论你是中国可乐还是外国可乐,本质都是碳酸饮料,它们的文化属性,多靠广告来进行灌输。主力消费群体都是年轻人,而年轻人显然更认同时尚、年轻的国际化品牌。 非常可乐也不是不明白这一点,并在2001年邀请庾澄庆担任代言,但在如何让自己变得更时尚、更年轻这一点上,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经验丰富,都是老行家了。从两大品牌在世纪初的代言人就可以看得出来。 2000年,谢霆锋代言可口可乐 2002年,Twins出任可口可乐代言人 2007年,刘翔与潘玮柏拍摄可口可乐广告 2002年,正当红的F4出任百事代言人 2004年百事九星: 郭富城、郑秀文、F4、周杰伦、陈冠希、蔡依林 2005年,古天乐出任百事代言人 更致命的是,随着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向中国农村吹响进军号角后,非常可乐的处境就更加危险了。 百事可乐在2003年从江西试点,建立传统的批发渠道。在江西吉安,1.5升装的百事可乐促销价是3.5元,不仅低于可口可乐,甚至低于非常可乐。 2004年,可口可乐决定向农村进军,方法也很简单,就俩字:便宜。11月中旬,「1元可乐」的计划正式上线,这种可乐采用玻璃瓶包装,可回收,成本更加低廉。接着,可口可乐挑选1000个小乡镇市场作为试点,均取得成功。 2007年,可口可乐亮出新产品,冰露纯净水,出货价不到5毛钱,零售价1元,迅速渗透进广大农村市场,并借此建立针对农村市场的销售与物流体系。 面对两大可乐的「抄底」,非常可乐显然乱了阵脚。在率先占领农村后,非常可乐不仅无力包围大城市,就连自己的根据地也不断被可口可乐蚕食。 非常可乐的乡土风格, 难以俘获追求时尚的年轻人 到了2013年,在年度碳酸饮料十大品牌排行榜中,非常可乐仅位于第七名,不仅低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还输给了自己的同胞健力宝。 而在主流媒体的广告中,我们也再未见到过非常可乐的身影。 现在,尽管非常可乐还活着,依然能在部分地区、电商渠道中买到,但它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风光,根本无力再对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挑战。 多年以后,当人们为非常可乐的落败寻找原因时,依然众说纷纭。 有人说,「中国人自己的可乐」这个口号,是没有认清可乐文化本质的一种无知表现。 有人说,所谓的民族可乐大战洋可乐只是一场狂想,可口可乐眼中的对手始终只有百事可乐。 还有人说,虽然宗庆后这种实业企业家,赚的钱可能不如搞房地产的,但身上就是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气与坚持。 不论如何,非常可乐在上世纪末发起的这场「卫国战争」,虽然早已偃旗息鼓,但还是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话题,以及不可磨灭的舌尖记忆。 可口可乐中国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纪念罐 回顾可口可乐自1979年以来的四十年「中国历险记」,我们可以明白,改革开放从来不是什么宏大叙事,而是我们生活中能够看到的、用到的、想到的一切。 因为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彻底挥别了那个认为喝洋可乐=卖国的荒谬年代。谁想回到那个年代的话,就让他自己穿越回去体验吧,咱可奉陪不起。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遥想1990年代,一句「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就能刺激我们的肾上腺素,如今我们早已不需要通过一瓶碳酸饮料来证明自己是不是强大了。 眼下,最令「洋可乐」头疼的,不再是什么集体情绪,而是我们重视自己、热爱自己的健康观念,为了减肥、为了保持体重,越来越多的人告别了碳酸饮料,远离「肥宅快乐水」。 而天府可乐、崂山可乐在消失很长时间一段后,又都在最近几年成功复出。让我们祝它们好运。 至于我们还需不需要别的玩意,比如一部手机来证明中国人是否强大,20年后咱们再接着唠吧。 花絮 写这篇文章时 我还意外地发现了以下国产可乐 它们的名字那是相当有创意 我们掌声有请它们登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