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赋予药师队伍新的职责,转变药学服务模式,方能在医院构建适应新模式的药品供应和服务体系,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罗志华 日前,国家卫健委下发的《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坚持公立医院药房的公益性,公立医院不得承包、出租药房,不得向营利性企业托管药房。记者发现,尽管此前包括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已纷纷表态将严管甚至禁止药企托管药房,但也有地方表示要“审慎设定与医药企业的合作模式,不应与有关企业开展药房‘托管’或类似业务合作”,态度较为温和婉转,而此次属于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对公立医院药房托管现象直接说不。(据12月12日《广州日报》报道) 近年来,公立医院将药房承包、出租、托管出去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医院还将这种行为当成一种创新,希望能够走出一条可供借鉴的新路来。应该承认,医药分开的彻底做法,就是医院主要承担医疗工作,将药品的保障任务分离出去,如此可以确保医疗行为不受药品利润的干扰,让医生专心于诊疗。此外,医院并非将所有药品都交给社会供应,基础用药、特殊用药、住院患者用药等,往往仍然掌握在医院手中。 同时,医院这样做也有其苦衷。当前,取消药品加成之后,除了中成药等少数药品之外,医院无法从药品当中获得利润。不仅如此,医院还得承担药品的人力、仓储、损耗等成本。药品流量越大,倒贴进去的钱也越多。将药品供应转给社会上的药店,医院可以减轻负担,药店可以增加利润,实现双赢。 然而,医院和药店一拍即合,利益受损的却是患者。向患者提供药品,并非将药品交到患者手中这么简单,还需要进行药事服务,包括合理用药评估、用药情况的跟踪、毒副反应收集与应对等。医院将药品的供应权转交出去,往往伴随着这些服务也被取消。也就是说,药房托管若操作不当,药事服务就会“悬空”。 更应该看到,医院还需进行处方审核和处方定评,药房转包和托管出去后,这些项目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再加上以营利为目的的药店,很可能对处方来者不拒,直接发药了事。 假如只把药品交出去,药事服务等方面没有做好衔接,患者所获得的服务就会大打折扣,医院实质上将药品和围绕药品的诸多服务,都一股脑地抛了出去,变成了事实上的“撂挑子”,这对维护用药安全和药品供应秩序都十分不利。 近两年来,药品领域推出了不少重大改革举措,比如存在了几十年的药品加成政策被取消等。药品供应模式发生了彻底改变,服务模式也应该随之调整,假如对药品的管理与服务仍然沿袭过去的一贯做法,必然无法适应新的形势。 假如放手让医院自己解决问题,难免会出现有损用药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做法。笔者认为,只有重新赋予药师队伍新的职责,转变药学服务模式,方能在医院构建适应新模式的药品供应和服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