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银行受到学生欢迎,究竟是有效的教育创新还是不当...

[复制链接]
查看: 8267|回复: 0

14

主题

7

回帖

81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81
发表于 2018-12-3 10: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银行贷款,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了。但是,金钱可以借,你听过学生的分数也可以借的吗?去年,南京一中曾经实行过一种叫做“分数银行”的制度。当学生考试不及格时,可以向老师的“分数银行”借分,等到成绩进步了再去偿还。
这种制度一出来,就引起了教育界的一阵讨论。允许学生在不及格的时候去预支分数,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到底是好是坏,教育专家各执己见,舆论褒贬不一。
灵感来自银行借贷
“分数银行”由南京一中首创,首次实行是在2016年11月的期中考试后。作为一种新的尝试,这种制度仅在学校国际班推行,并没有在全校范围内实行。
据学校的负责人称,“分数银行”概念源于银行借贷,是学校教育创新的一种尝试。据说,为了让这一举措更加科学,还专门请了在银行工作的家委会成员参与制定相关制度。确实,学校在“贷分”流程、申请报告、担保人、评估给分等多环节都予以规范。学生如果考不好,可以向“分数银行”借分,而且各科老师还采取了不同的借分方式,比如地理老师采取了多形式“还分”的做法,如果学生能提供一个高质量的课堂演讲、让同学们都有收获,就可以“还分”。
不仅实施的班级少,甚至也并非所有的科目都参与借贷。在高中的科目中,“分数银行”只对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六门课开放。因为这些学科有一个共性,即重视答题技巧,看重学习态度。可见学校确实是在经过
为了避免贷学分的泛滥,学校还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例如,借分资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如果学生一个学期连续迟到五次以上,逃避打扫卫生三次以上,便失去了借分资格。此外,“分数银行”只对考分在及格线上下的学生开放,分数过低是没有办法借分的。
“双刃剑”:见仁见智的制度
对于“分数银行”制度的评价,教育界可谓褒贬不一,许多人认为,这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学生成长和学习是否能产生积极的意义,还有待商榷。有人认为,“分数银行”充分照顾学生的自尊,避免部分学生因为偶尔的考试不及格而对学习产生挫败感,能够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信心。同时,“分数银行”能够有效调动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既有利于他们弥补自己在学习上比较弱的科目,实现均衡发展,同时又有利于把学习上的后进生变成“进步生”。
然而,更多人对此抱着谨慎的态度。该学校“分数银行”的概念源自金融体系中的实体银行,模仿其借贷模式,而借贷模式本身就有利有弊。让学生去借分数,满足了学生的虚荣心,也不利于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如果学生连分数不及格都无法承受,又怎么能承受以后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呢?
同时,这种“转嫁”自银行制度的分数制度,会让有不良借贷习惯的人,会陷入借了又借,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就容易滋生学生的惰性心理和逃避心态。俗话说,“今日事,今日毕”,今天的学习任务,不能找借口推到明天。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事实上,这种制度是“唯分数论”的体现。在“分数银行”里,学生对于分数过于看重,“学生至上”的色彩很浓,让学生围绕分数做文章、下功夫,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并没有积极意义。深究起来,这种制度与当下的教育改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古人云,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意思是说,新旧事物交替变更,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停滞不前。教育的改革之路也是如此。今天我们要求教育创新,也是符合教育现代化的需求的。
我们一直在探索教育改革创新之路,但并不是所有的变革都叫创新。教育改革不能与价值观教育相违背,否则将会沦为一场闹剧。与其在“分数银行”上下功夫,不如尝试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进行变革。高考改革不断推进,对全体学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也必定指日可待。现在研究如何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行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价值追求的“绿色评价”,既是为即将到来的改革大潮做准备,才能正在解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难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