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利物浦双年展主题词 文/凌敏 “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这是二百多年前德国诗人席勒发出的喟叹。以这句话为主题,7月14日利物浦双年展拉开了帷幕。这次历时15周将要持续到10月28日的艺术盛会,吸引了全球20多个国家40多位一线艺术家的参与。 根据笔者在利物浦近一个月的观察,本届双年展至少有两大看点是值得人们研究的。其一,对艺术界同仁来说,这是一个了解最新艺术动向的平台。其二,对从事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都市更新和社区改造的业者来说,这也是一个难得的研究样本与学习机会。 一,在艺术上寻找创新与突破成了本届双年展的一大特征 从艺术层面看,2018利物浦双年展呈现出一种“寻找”的特征。在艺术形式,在表现方法、手段和媒介上,努力寻找各种各样创新的可能;在内容和主题上,在对当今世界的感知与反思方面,同样也在寻求各种深化与突破。 首先,在总体上本届利物浦双年展的展线还是拉得比较开的。在29个公私场馆或空间中,有各式各样的展览、表演、电影放映、演讲和参观活动,有满足不同需求的安排。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从绘画到雕塑,从装置到影像,从新媒体到综合演艺等等,各种样式都有。参展艺术家们试图用别出心裁的形式,向观众传递不一样的审美意图。而这些活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现实处境差异很大,因此参展作品给观众带来的震撼也迥然不同。 梁慧圭《垂颈女人》(局部) 比如,在泰特利物浦美术馆展出的韩国艺术家梁慧圭(Haegue Yang)的作品《垂颈女人》,用天然的、手工的、机制的材料,编制成富有不同民俗特征的装置,再用喷绘的隔断做背景,由此构造了一个感官混合、寓意纠结的环境雕塑,令观众在讶异中思考作品所给出的种种暗示。而美国艺术家凯文·比斯利(Kevin Beasley)的作品《你的脸够或不够》则很明快。凯文·比斯利擅长将雕塑和音响装置与表演行为组合在一起。他的这件作品将防毒面具套在十几个话筒上,并在上面装饰了花哨的羽毛等奇奇怪怪的东西,以此表达对个体权力的伸张。 相对于那些主题晦涩的作品,出生在伊朗的多伦多艺术家阿巴斯·阿卡万(Abbas Akhavan)的雕塑《幽灵的变奏曲》则是主题鲜明。阿卡万用“夯土”法将来自中东战乱地区的砂土夯实。这些砂土是被恐怖分子摧毁的古代神像的残骸。阿卡万用它们塑造了一只半人半兽的保护神的大脚,以控诉恐怖分子的野蛮行径。而在本届双年展上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占比不小,其中又以影视作品为多。比如黎巴嫩艺术家拉米亚·乔里格(Lamia Joreige)的视频装置《河流之后》以贝鲁特一条河为地标,展现了河流附近的城市变化以及城中人物的样态,作品还碰触了当地多元文化与重建问题,很现实、很尖锐。 阿巴斯·阿卡万《幽灵的变奏曲》 其次,如果做更深入、更专业的比较可以发现,本届双年展虽然在整体上是有水平有高度的,但是到目前为止让人眼睛一亮的作品不多,那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更少见。为什么呢?为什么熟悉这个双年展并且每次都来光顾的艺术界同仁会有一种审美疲劳感呢? 一方面这是因为双年展每两年举办一次,时间间隔短,而策展团队对艺术界的生态并不陌生,他们知道有哪些一线艺术家在忙什么,因此很自然地会从这些人入手。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频频发现艺术天才那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艺术突破不是一个简单的量化过程,大师级人物的出现是可遇不可求的。而双年展的平台主要是为当下活跃的艺术家来搭建的。这些一线艺术家都还在成长发展中,他们的探索可能不完善,或者需要一个被认可的过程。 比如,前面提到的韩国艺术家梁慧圭(Haegue Yang),她喜欢用不同材料、不同风尚的器形来编制作品,试图将蕴藏在不同材料、不同器形上的文化意义揭示出来并糅合在一起,用当代艺术手法构造她的环境雕塑,借此传达一种含浑、纠结、异化的当代感。她这么做固然有自己的道理,但是这样的表达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是个问题。而另一些艺术家特别是影像艺术家,从生活中撷取某些片段并予以另类解读,这种方式能不能反映生活的真正面目,是不是过于主观和简单,在形式上是不是太过单薄?也是问题。而这些来自不同参访者的疑问也就汇成了本届双年展留给大家可讨论的议题。 参展影视作品在利物浦影像馆(FACT)上映 二,在组织策划上更注重与城市机能的融合 现在,换一个角度,从经济转型和都市更新的层面,看看本届利物浦双年展究竟有哪些值得关注与学习的地方。由于利物浦市在十年前被评为欧洲文化之都,而利物浦创办双年展至今已有20年,今年刚好是第十届,因此无论从纵向的历史还是从横向的欧洲城市来做比较,都可以发现,双年展的举办对利物浦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就历史来看,在英国近三百年的发展史上,利物浦曾经是比肩伦敦的一线城市。它商业发达,航运繁荣,工业兴盛,金融市场活跃,在工业革命中扮演过重要角色。而利物浦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也有近两百年历史。但在二战之后世界工商形势发生快速变化,到1970年代传统制造业向东方转移,利物浦面临了重重挑战,一度陷入人口外流、经济不振的窘境。如何推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都市更新?利物浦人利用长期积累的财富优势与商业优势,从文化、教育、体育入手,通过由下而上的市场化运作,在足球、流行音乐、当代艺术等领域,培养了一批风靡世界的巨星与大师,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文艺与体育的重镇。 中国约翰·莫尔获奖艺术家参加利物浦国家美术馆展出 有趣的是如果看地理位置,利物浦只是英国西北边陲的濒海小城,与其它欧洲古城相比,并没有多少地理优势与人文优势,为什么它会成为欧洲的文化之都呢?除了在多个领域造就了一批巨星外,主要是因为在城市转型和文体活动的商业化运作方面,利物浦人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利物浦的城市转型不仅做得早,也在制度、规则以及相关实务方面做得细、做得好,成了大家的楷模。 以本届双年展为例。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这次双年展的导览手册,并去29个公私场馆转转,再比较一下在不同场馆和空间里的活动内容,以及这些活动在时间上的排列,你会发现利物浦人是多么用心。他们的双年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文展览,而是一种将你在利物浦的旅行在时间与空间上安排得非常丰富周到而又实惠贴心的精心服务,是一次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艺文享受。 合作伙伴展《这是上海》展出的施勇作品 在时间上,利物浦双年展紧接着各大学的毕业季开幕,并贯穿于整个夏天的旅游旺季。这样的安排不仅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以及他们到利物浦来参加毕业典礼的亲友们提供了丰富的游览内容,也为前来度假的游客提供了充裕的观赏时间和最新的观赏作品与艺文信息。在空间上,利物浦双年展不仅把展览活动放在城市所有的美术馆,而且是遍布于大街小巷,在博物馆、美术馆、市政厅、市民中心、社区广场、花园,以及教堂和大学的礼堂、陈列室、演讲厅,处处都有双年展的标志,有不同的展览活动。所以,双年展不只是艺术同仁的盛会,更是市民和游客的盛会。 不过,这么讲并不意味着利物浦双年展像是赶集,也不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它是专业的,有主题、有层次的。从双年展办公室提供的资料看,本届双年展内容大致分为四个模块:一块是双年展展览,分布在17个场馆中。这是本次双年展的主体;一块是既有艺术品展览,分布于8个场馆。这是将利物浦各大美术馆、博物馆以及历史性建筑的精华,依据本届双年展的主题,精心挑选后的呈现;一块是合作展览。比如,“约翰莫尔绘画奖2018”,“这是上海”以及“布隆伯格新当代2018”三个展览分别安排在三个地方;还有一块是与社区相关的延伸活动,分布在5个地方。这是与活化社区相关的艺术联动。 合作伙伴展《这是上海》展出的周啸虎作品 不仅在内容上双年展的策划和布局是有结构的、有多重考虑的,在与公众的互动方式上,策展团队也有很周到的安排与考虑。在为期一百多天的时间里,组委会安排了几十场与艺术家、策展人的对话会、报告会。另外,几乎每周都有演出、电影放映,有游览活动、家庭活动、工作坊活动等等,以满足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而更能体现利物浦人商业精神与服务意识的是,双年展办公室还联系了各种消费档次的商家,为游客的餐饮住宿提供了不同折扣的优惠服务。 作为一个非官方的组织机构,利物浦双年展组委会能够把工作做到如此化的程度,那是不简单的。那是艺术精神和商业精神良性融合的结果。诚如本届双年展主题所言“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利物浦人那种向往美好的办展宗旨,既是对美好世界的追寻,也是向寻求美好世界的公众发出的邀请,这个双年展是值得大家看一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