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桐桐去上早教。课后,桐桐一如既往奔向早教中心里的游乐场。 桐桐很快便交到朋友,和一个比她稍大点的女孩玩起了滑滑梯。两个孩子比赛看谁先爬到滑道口,然后再同时分别在两条滑道上滑下。 没一会,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个约5岁大的男孩。 小男孩看到他们俩玩的开心,也想加入,但是他就是不愿自己再选一条滑道,非要和两个小女生争。 小男孩先是走到体格偏小一点的桐桐那,试图抢先滑下,桐桐不甘示弱,便大吼道:“不行!这是我的!我先来的!”,说着,便用手指着另外一条滑道,意思让他在那边滑。 小男孩不满,随后就推桐桐。因为力量悬殊太大,看到此景的我有点坐不住了,正准备上去调解。谁知,桐桐丝毫不畏惧,顺手就推了回去,小男孩这会没有反击,而是灰溜溜跑到旁边女孩那。 还是一样的招数,但是那个小女孩自始至终没有任何反抗,任由小男孩抢先滑下,小男孩推她,她也站在那不动。 玩了一会,小男孩每每经过那个小女孩身边,都要用手打下她头,或者用脚故意拌她一下。明明可以一起玩的游戏,他也不让小女孩参加。就是明摆着一副“我就是欺负你,你又能怎么样?”的姿态。 马善被人骑,人弱被人欺,这句谚语在孩童相处之道中,也被诠释的淋漓尽致。 在教育孩子“打架不是好孩子”的同时,也请告诉孩子“好孩子不允许被欺负”。 闺蜜小雅曾就“孩子被打到底要不要还手”这个问题,和婆婆大吵了一架。 小雅认为,孩子从小就应该被教育,打架是不对的。家长的纵容,只会让孩子觉得打架是被允许的,也是解决方式的一种,继而可能会养成暴力习惯。 但婆婆则认为,孩子被打了还不让还手,这也太不公平了。孩子长大后会养成懦弱的性格,处处都被欺负。 双方就此观点不合,数次讨论不欢而散。 一次,小雅带孩子兴兴去绘本馆看书,因为抢夺一本绘本,兴兴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肢体冲突。 兴兴就像一根木头一样站在那里,任由对方用书本打砸他的脑袋和身体,小雅见此,心疼不已,连忙将那个孩子拉开。 回家的路上,小雅问兴兴:“哥哥打你,你怎么不躲啊?” “我躲开的话,他还会追着我打的,干脆就一直给他,打好了,他就不打了啊!再说了,他打的一点不都疼。”兴兴一脸认真,轻松而自然地回答道。 听兴兴这么说,小雅震惊不已。 “他打你,你躲不掉,就要想办法反抗啊!”小雅继续说道,希望孩子后面的回答能让她宽慰些。 “不行!我不能还手!妈妈你说了,打架不是好孩子!我不打架!”兴兴答道,语气中竟然有几分骄傲,仿佛任由别人欺负成了一种美德与榜样。 小雅听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泪流不止。一直在家乖乖宝宝视若珍宝的孩子,就连自己指甲不小心划伤他,都会自责不已。没想到,孩子在外面竟然能如此承受委屈,还表现得那么坦然。这要是上学了,就是典型校园被欺凌的对象啊....... 小雅说,那一刻,她心如刀割,为自己曾经的荒谬理论感到懊悔不已。 孩子连自己都保护不好,还要别人称赞为“好孩子”,又有什么意义。 孩子不能主动打人,但也绝不能轻易被欺负。 电影《安德的游戏》,主人公安德起初很受排挤,给人的感觉很好欺负,他瘦小、沉默寡言、独来独往,这些都是极容易招来欺负的因素。 但当他第一次交锋后,他能打到别人刮目相看,谁也不敢再欺负他。 决定一个孩子是否容易被欺负的因素,是被欺负后的反应。 首先,反抗是对抗欺凌最直接方法。一味的忍让换来的,只会是更肆无忌惮的欺负。 当然,这里的反抗并不是说,就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要学会说“不”。 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对于自己不舒服不满意的事,要敢于明确说“不”,说的时候,要大声有力,表明自己的愤怒。 如果对方不依不饶,可以选择躲开,置之不理。 如果对方依旧死缠乱打,那么: 实力旗鼓相当时,在不伤人的情况下,可以还手。孩子,要有自我保护的体验和底气。 实力悬殊较大时,应该向家长和老师求助,不可肆意行动,以免自身受到伤害。 如果口头警告无效,可以向家长和老师求助。 想要孩子不受欺负,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成为强者。大自然的丛林法则告诉我们,弱者就有可能被欺负。那些年,在我们都尚未发育成熟的学生年代,班上谁个子高谁强壮,谁就更具有领导力。 建议家长们,不要将未达上学年纪的孩子强行硬塞,男孩子更是建议晚上一年幼儿园。 让孩子养成抬头挺胸的姿势,一来看起来更高一些,二来看起来更自信。 可以学习柔道、跆拳道等防身知识,可以适当保护自己。 同时,还可以在家演练快速反击能力,让爸爸妈妈充当欺凌者,孩子练习自卫反击。 培养孩子成长为身心健康,体格强壮,并拥有自我保护力量的体格。 最后,培养孩子自信阳光的性格,多结交朋友。大多在学校被欺负的对象,都是默不作声、独来独往的 多参加户外集体活动,在这其中让孩子快速成长,锻炼自理能力,交际能力,还有在陌生的环境下,碰到意外如何处理的应变能力。 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这类孩子往往会获得更多的关注与偏爱,继而收到欺负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多表扬孩子的自信和乐观个性,鼓励孩子交际。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我们家长精心呵护。 面对欺凌,请一定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亲子沟通如何说) 作者简介:桐桐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