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省造币厂是目前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造币厂,主要生产流通硬币、金银纪念币等。据记载,光绪二十二年,根据盛京将军依克唐阿的奏请,批准设立并筹建奉天机器局以铸造机制银币,从德国进口锅炉和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铸币机器,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奉天机器局正式建成。 光绪二十二年(1896),奉天机器局银元铸造厂成立,次年试铸,光绪二十五年(1899),清政府以铸局太多,铸造参差为由下令停铸,光绪二十九年(1903),又允准开铸银元,同时还铸造了一枚奉天一两孤品样币,其后湖北、广东、吉林、陕西以及户部、北洋均铸造过一两银元,有的还参与流通,但因换算不便而流通不畅,18138206559其时朝廷内部出现为银元单位问题的争论,即所谓“两、元”之争,最终清政府考虑到习惯与使用,颁布《厘订国币则例》,正式定国币单位为“元”,而前铸“一两”面值的银币反成了绝品,由于历史原因,顶尖的样币珍品多数流出国门。 奉天银一两当时只铸了极少的样币,没公开流通于世,以至于现在成了举世罕见的大珍品,在民国时便被誉为“传说中的钱币”,位居十大机制币之首。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奉天市面流通货币紧缺,奉天当局将奉天造币厂改名奉天银元总局,开铸银、铜元。此际铸造的银元不再是元、角、 分,而是以库平两、钱、分、厘为纪重单位。该年特地铸造了一枚“奉天一两”孤品样币,该币正面上镌“奉天省造”四字,中间镌“光绪元宝”四字,左右镌“癸卯”二字,下面镌“库平银一两”五字,正中为满文“光绪元宝”字样。该币背面内圈镌龙图,外圈镌英文,两旁镌小花饰。 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上著名的“两元之争”期间的产物。因为存世量极为稀少,在民国时便被誉为“传说中的钱币”,位居十大机制币之首。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根据盛京(今沈阳市)将军依克唐阿的奏请,批准设立并筹建奉天机器局以铸造机制币,并从德国进口锅炉和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整套铸币机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奉天机器局成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至二十八年(1902年)“奉天机器局”被沙俄军强占、破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经盛京将军增祺向俄方交涉,方将机器局交还奉天当局,后将机器局与造币厂分开,设立奉天制造银元总局,对残损机器进行重新修复,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恢复生产,因市面上资金紧缺,周转困难,著名的“奉天省造癸卯光绪元宝库平银一两”,俗称“奉天一两”就是在此年铸造,但当时只铸了极少的样币,没公开流通于世,是被集藏界公认的中国近代金银币大珍品。其直径39毫米版曾在1991年古德曼中国钱币专场拍卖专场的标王,以当时的天文数字18万7000美金成交 ,并多次刷新中国钱币拍卖纪录。
清朝银币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版式,最早的7.3钱、7.2钱、一两、半两、3.6钱、1.44钱等,到清朝后期主要有7.2钱、3.6钱、1.44钱等。后期的银币在兑换时比较方便。清朝早期的一两银元是45毫米版本,后期的为43毫米版本,版本转换时间应在1903年之后。其中“奉天一两”我们知道它生产于1903(癸卯)年,但其 “模具”的设计要早于1903年,而且设计的图案也是基于早期的45毫米版本去设计的。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认为,最早的奉天一两“祖模”只可能是45毫米版,而直径45毫米版只可能为试制样币。 45mm版正面“奉天省造光绪元宝库平银一两癸卯”十五个文字是以楷书书写,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字体的高低是根据书写时墨迹的厚薄设计的,大气舒展,刚劲有力,正中为满文“光绪元宝”字样。该币因属头版模具首次冲压而成,各个细节都冲压的非常清晰,在放大镜下观查,每一个字上都含有若干真币所特有的“防伪小圈圈”暗记。在“光绪元宝”四周由112个圈珠整齐环绕而成,在在放大镜下观察,圈珠上也亦可见当时最先进的“防伪小圈圈”暗记。
45mm版背面内圈镌反身蟠龙,造型很大,四爪有力,目视龙珠,龙须与龙珠相连的设计,使蟠龙有顺时针旋转之动感,有跃跃欲出之势,经仔细对比与沈阳原厂钢模图案一致。外圈镌英文省名“奉天省”, FEN TIEN PROVINCE ONE TAEL 这二十二个英文字母里每一笔中亦可见圈点暗记防伪设计。因一次冲压成型,在背面上、下段边齿旁有模具挤压形成的印痕。在FEN左侧处有一处历史老坑,右边和左边七点花饰,火焰珠有七焰,龙的尾末有九条尾鳍。其正反两面均经“镜面”处理,冲打力十足,龙目,龙鳞,龙背之小尖刺,周身祥云,文字都非常清晰。 上图以“光”字为例,可见有6处“防伪小圈圈”,在圈珠上亦可见“防伪小圈圈”。正面十五个汉字,环绕的一百一十二个圈珠,背面二十二个英文字母,龙形雕塑充满了这种圈点暗记防伪设计。这种设计是艺术与防伪的完美结合,实让今人叹为观止。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伪品,大多是根据沈阳造币厂发行的纪念币仿造的,正面字体在许多细枝末节上与真品存在着差异。另因时代久远,可见其传世老包浆。
(艺术收藏陈大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