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青铜史书耀千年

[复制链接]
查看: 6911|回复: 0

333

主题

147

回帖

1302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302
发表于 2018-10-22 16: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4

  宝鸡,古称陈仓,是华夏始祖炎帝故里,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周礼浸润这片土地的点点滴滴,也造就了“青铜器之乡”。“数量多、重器多、精品多、铭文多、标准器多”是业内专家列举的宝鸡青铜器五大特点。

图5

图6

图7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以集中收藏、研究、展示青铜器为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单是博物院建筑(图⑦)就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它依山而建,南依秦岭,北望渭水,采用了传统的高台门阙形式,层层递进,气势恢弘。主体建筑造型别具一格,墙面由土黄色锈石砌成,羊首浮雕和青铜纹饰装饰其上,极具历史厚重感。

  博物院收藏文物12761件(组),设有《青铜铸文明》基本陈列和3个常设专题陈列——《对镜贴花黄》《陶语诉春秋》《明月照琼琚》。基本陈列有“青铜之乡”“周礼之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四部分,荟萃了宝鸡地区出土的青铜器1500多件。

  所藏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数千年前的西周社会生活,涉及政治谋划、征战杀伐、祭辞诰命、册赐宴飨、土地转让、刑事诉讼、盟誓契约、婚嫁礼俗等方方面面,至今仍散发阵阵“青铜书香”。记者探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翻阅那流传数千年的“青铜史诗”。

  何尊

  盛酒器,上圆下方,体现天圆地方观念,通体四道透雕的扉棱,整齐有序。

  说起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院之宝”,首先当属“何尊”。何尊纹饰华丽,腹部雕有饕餮兽面纹,粗大卷曲的兽角翘出器外,颇有腾跃欲食的动感。

  何尊的由来关系两个身份非凡的“年轻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和同宗的贵族何。成王五年四月丙戌,成王召见了何,勉励他效法父辈,为国效力。为此,何铸造了这件精美的青铜器,记录周成王营建成周洛邑的重大事件及对他的训诫。

  何尊扬名于1975年“全国新出土文物汇报展”。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在清理锈蚀时,发现了器内底部铭文12行122字,其中有“宅兹中国”字样,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一词最早的来源。“宅兹”指“居住在这里”;“中”字形似旗杆,意为“中心”,“国”字由城池和兵戈构成,“中国”(图④)就是国之中央。随着历史演进,“中国”一词,逐渐成为我们国家的名称。

  “何以为尊,我有‘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陈列研究室主任任雪莉十分感慨,“走过3000年历史长河,何尊‘中国’重现于世,而‘中国’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自信自豪的源头。”

  (亻朕)匜

  盛水器,出现于西周中晚期,通高20.5厘米,腹宽17.5厘米,流相距31.5厘米,重3.85公斤。

  (亻朕)匜(图⑤,音yìng yí)造型古朴,底部为四个兽蹄足,盖前端有虎头,口沿下饰窍曲纹,腹底和盖铸有铭文,共计157字,它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一篇法律判决书,享有“青铜法典”之美誉。

  铭文记述了牧牛和他的管理者(亻朕)打官司的过程。牧牛违背先誓,输于诉讼,按罪行应鞭打一千下,并处以墨刑,经过大赦,改判鞭打五百,罚交铜三百锊,判官伯扬父还命牧牛立誓。(亻朕)胜诉后,用得来的铜做了这件水器,用以纪念此事。这篇刑典对断狱量刑、加减等都有所规定,可见西周的法律制度已相当完备。“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与礼相辅相成有助于西周社会政令实施畅通。

  害夫簋

  盛食器,通高59厘米,腹深23厘米,最大腹围136厘米,重60公斤。

  害夫簋(图⑥,音hú guǐ)是迄今唯一有明确纪年的西周厉王自作器,也是目前发现最大的青铜簋,有“簋王”之称。其双耳呈象首形,簋体下有正方形方座,加强了稳重感,腹围和方座上均饰直棱纹,颈部和圈足饰一周窃曲纹,上下相互对照呼应。

  害夫簋腹底铸的124字铭文尤为珍贵。任雪莉介绍,文字表明周厉王制此祭祀宝簋,以祀皇天大命,保佑周室、王位及其自身,赐降多福、长寿与智慧。(人民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