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开学季,孩子们背上书包走进了校园,随之而来的是宝爸宝妈们又进入新一轮的家庭大作战。时至今日,“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句话,已经传遍祖国大江南北。
不论你在哪个地方,只要你家有学生,你就免不了要跌入陪读的坑。有些坑尚浅,充其量只是影响一下“老母亲”或者“老父亲”的情绪;有些坑,就大到要改写人生了。 王女士就是为此向我们讲述她的“陪读”辛酸史的。她说的第一句就是:“开学前,我和他爸准备离婚了,原因是我们总是为了孩子的学习而吵架。” 为了熊孩子学习的事,能导致夫妻失和,家庭破碎?可能有些人会觉得王女士夫妇做的是不是有点过头了? 1 婚姻最大的威胁不是钱和外遇 而是不断的指责和不理解 王女士说:“自从儿子上了小学以后,他爸就像打了鸡血,只有一涉及到孩子的学习就焦虑和亢奋。因为他的工作比我忙,所以孩子大部分都是由我来管的。可是,他爸总觉得我管的不到位,我做的还不够,我没有别的妈妈能干,类似这样的批评和指责非常多。如果孩子犯了错,他爸更会把满腔怒火发在我身上,好像没有培养好儿子就是我一个人的责任。”
她说:“我每天的辛苦付出他却像看不到似的。而且,确实我们两个人在孩子的培养上,观念不一致,经常为此争执。当然,我也有自己的工作,可是当我做工作没有去管孩子学习时,他爸又会不停的喊我抓紧去陪孩子学习。这让我觉得自己特别不被理解和支持,内心积压了太多太多无法说出的感觉。终于有一天实在无法继续忍受下去……”
从王女士的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孩子和学习本身让这段婚姻关系破裂了。而是在养育孩子、培养他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夫妻双方理念不一致,观点不一致,经常因为意见相左而吵架争执。孩子的爸爸对孩子的学习很焦虑,但是他不能合理的化解自己的情绪,而是克制不住的把这部分心理压力都转而发泄在妻子身上。 我们曾说:“对婚姻最大的威胁不是钱,也不是外遇,而是生活琐事中的指责和不理解。”那么,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为什么有些家长会那么焦虑呢?
就拿王女士说的“孩子他爸”来说吧。为什么他会对孩子的学习那么焦虑呢?哪些父母又特别容易焦虑呢? 经过与“他爸”的交谈,咨询师了解到,在他焦虑的背后,其实埋藏着他自己童年时代的成长故事以及诸多的不满情绪。 “他爸”说:“我自己算是一个勤奋努力的人,一路上经历很多艰难,终于跳出’农门’来到大上海。从目前的事业来看,还算是比较成功的。但是,我不想让我的儿子再重复我的经历,我希望他有更高的起点,希望他比我还要优秀还要强。所以,我不能容忍孩子被他妈所耽误。关于孩子的学习,他妈总是提不起来精神一样,对孩子要求不高,不像其他孩子的妈妈那样充满斗志。我特别不能接受他妈的状态,就像我妈当年一样。” 2 孩子不是为我们而来 孩子不是来弥补我们的人生缺憾 不知道大家看了爸爸的话,心里作何感想?我是强烈地感受到:爸爸望子成龙,甚至要求孩子一定要比自己还优秀、还要强。他希望孩子能弥补他童年的遗憾和缺失,其中,他还提到了他的母亲。这背后似乎又有丰富的内涵…… 作为家长,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有个光明的未来,获得幸福的人生,这都是无可厚非的,是为人父母最正常的心愿。可是,当这些心愿特别强烈,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会演变为巨大的心理压力,成为整个家庭都需要背负的重担。其结果,也往往是事与愿违的。
在我们的心理咨询室里,来过不少青少年求助者。他们要么十分叛逆,完全与父母对着干;要么十分压抑,有些甚至患上了青春期抑郁症;而那些低龄的孩子,则往往脾气暴躁、冲动焦虑、自控力差、专注度低、敏感脆弱等等。在这些孩子的身后,则不约而同的都有着焦虑严苛的、对人对己都高要求的父母。 在这些父母中,有些是从小就走着精英路线,学习也是一路领先,一直优秀到大的;也有些是通过努力打拼,逆袭了自己的人生的。 精英父母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不是精英,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像自己当年,更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无形中的比较和处处较量,往往让自己变得焦躁不安,让孩子背负他无法承受的压力。
逆袭了人生的父母,更加重视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恐惧自己早年承受的苦再被自己的孩子所重复。自己早年缺失的东西,终究是自己心里的创伤,而这些创伤会通过大量的弥补给孩子,来获得自我的救赎。 这就是“补偿心理”。我童年缺少的,坚决不能再让孩子缺。看似是给孩子的爱,却因为太过用力,而适得其反。在“补偿心理”的背后,是让孩子成为了我们的替身,让孩子再替我们重新活一次。可是,我们忽视了,孩子本身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并不是我们的附属品。因此,不该承受我们投射在他们身上的过多的心理负担。
著名诗人纪伯伦曾经写过:“你的子女,其实不是你的子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3 焦虑的背后 是对自己过去的不满和愤怒 “他爸”在提到“最不能接受妻子耽误孩子,不如其他孩子的妈妈做得好…”等等时,特别提到了自己的母亲。随着谈话的深入,我们了解到,“他爸”的童年因为家庭条件不好,父母靠做小生意养家糊口,所以对他的陪伴很少。 尤其是其母没有什么文化,不能像其他同学的妈妈那样指导他,他在心里一直觉得是个很大的遗憾。中学时代,他的学习一度不好,他将一部分原因归结在家庭条件不好和自己的母亲不行上,内心一直压抑着愤怒、失望、自卑等等情绪。虽然他后来发奋图强考上了大学,但是这些心结一直都在他的心里。
“投射性认同”是现代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一个人将他早年经历中与重要养育者(往往是母亲)的互动,以投射幻想的形式复制在另外一个人身上,使另一个人去扮演他投射的对象。这种投射性认同,往往不易觉察,连当事人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要去这样做。而被投射的对象也往往会按照他投射出来的方式来做出回应。 就像“他爸”在妻子和孩子的身上,投射出自己的早年和母亲的互动关系。自己的母亲不能有效的辅导自己的学习,自己内心是十分愤怒和遗憾的;当看到妻子不能按照他自己所希望的方式来辅导他们的儿子时,他内心的情绪感受就会被激活了。妻子就是当年的母亲,所以,他将内心的怒火和指责一股脑的指向了妻子,一发而不可收。儿子就是当年的自己,所以绝对不能被耽误,他才会像打了鸡血一样,对孩子的学习格外关注和焦虑。
只有当“他爸”认识到自己的“投射性认同”,看清压抑在内心深处的自己的情绪和不满时,只有当这些情绪和创伤都得到合理的释放和疏导时,“他爸”才能够坦然面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才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妻子,并且“看见”她的辛苦付出。 4 做不焦虑的父母: 客观看待孩子,耐心静候花开 我想,从道理上说,大家都知道要做不焦虑的父母。可是一到事儿上,尤其是遇上熊孩子不开窍的时候,我们又变成了“狮吼”的老母亲,老父亲。那就究竟怎样才能做不焦虑的父母? 首先是觉察。如上所述,焦虑的父母都是有自己的心结。那么,当焦虑来袭,我们先提醒自己去觉察一下自己的心结所在。我们心里有哪些创伤或者不满情绪吗?我们对自己、对自己的养育者、对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哪些看法吗?是什么导致我们这么介意孩子的某些问题呢?
第二,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客观看待自己的孩子。世上没有相同的两朵花,因此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他们有不同的生长发育节奏,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和进度,父母应该尊重每个孩子成长的速度之不同。 切忌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的孩子相比,人都有竞技之心和不服输的本性,但比较只会增添自己的焦虑而无助于自身问题的解决。不要不切实际的设想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儿童,因为绝大多数孩子都只是平凡普通的人。对孩子来说,健康的身心素质才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财富,也是让他们今后能够走得更远的保障。心态平和健康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孩子。
第三,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有耐心静候花开。人生如果是一场百米冲刺,父母打打鸡血,将孩子推向终点或许尚且有用。但是,人生恰恰是一场马拉松,需要的是耐力、专注、坚持、百折不挠等品质,而焦虑只会转化成压力传导给孩子,相当于父母给孩子的马拉松增加负重。 如此这样上赛道,你的孩子又怎么轻松奔向终点呢?更不要提去欣赏沿途的风景了,因为,人生终究是一个过程,我们希望孩子更多的欣赏沿途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