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前后,拼多多平台3年庆主会场几乎所品牌商家遭遇“强制二选一”的新闻被商家陆续爆出,该行为导致拼多多“3周年活动”中的大批品牌商家被迫提出退出活动、下架商品,甚至要求关闭旗舰店。10月10日下午,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个人在微信朋友圈证实并公布了九张证据截图。 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对于商家来说,最佳的策略就是在所有的电商平台上铺货,让对不同电商平台有不同偏好的消费者都能找到自家的商品。而当它们迫于电商平台(通过是实力更强的电商平台)的压力,不得不在不同的电商平台之间“二选一”或“N选一”时,对于它们来说,最佳或者说最不坏的选择就只能是选择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用户最多且购买力最强的那一家。 不过,选择一家,也就意味着同时放弃了在另一家平台上的销售机会,这显然无法让商家实现利益最大化——对于商家来说,这显然很不公平,毕竟,这不是他们的主动选择。而且,由于这样的选择往往蒙着一层“主动”的皮,更容易让人感到憋屈。 用句通俗的话来讲,这叫作“店大欺客”。 传统的平台卖场,比如商场、超市,竞争的过程中就经常这么干,经常让供应商“二选一”,否则就让你撤柜、下架。没想到,到了互联网时代,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没想到居然还是没能免俗。而品牌或商家们,从线下到了线上,大概也不曾料到仍要忍受如此的盘剥。 其实,说到底,这么干的目的,就是把竞争对手打倒搞垮——商家“二选一”,我有的品牌、商品你没有,消费者就会陆续离你而去,时间久了,你就得死翘翘。 可是,搞垮了竞争对手,真的会得到想象中的好处吗? 恐怕未必。 不久前,百日内,连续两名年轻女性在使用滴滴顺风车的过程中遭遇不幸。两起事件,不仅使两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痛苦之中,也让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的滴滴,刚刚享受到傲视群雄的快感,便迅速陷入了舆论的旋涡。 这种状况,滴滴自身自然难辞其咎。不过,试想一下,如果滴滴所处的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或者至少是一个存在多个强大竞争对手的市场,迫于竞争压力,它也会更有动力提高自己的安全性,在满足消费者对安全出行需求的同时,让自己更具竞争力,更为用户所喜爱。 不幸的是,滴滴选择的却是将对方尽行打倒或吃掉,甚至为此不惜花费重金,用数以亿计的现金补贴砸出了一个一枝独大的局面。可是,在将竞争对手或打得体无肤或一口吞掉、得以傲视群雄之后,滴滴便失去了不断提升服务品质的动力,最终利益受损的,既是消费者,也是滴滴自己。 同样的道理,如果市场上只剩下一家电商平台,或者一家独大其他家尽皆弱小,弱小到无法在任何方面与独大者抗衡,消费者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以及以什么样的价格得到这些服务,就不再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而是取决于唯一者或独大者的心情。 表面上看,占领了全部或大部市场的那一家,也就应该得以享受全部或大部分利润,甚至是超额利润。但是,一旦没有了竞争对手,一旦失去因竞争而得以维持的市场活力,它自己能活多久,会不会被消费者抛弃,也都是未知数。 竞争有很多种方式。有的喜欢盯着对方的缺点,通过往竞争对手身上泼脏水把对方抹黑,来达到击倒对方、让自己胜出的目的;有的喜欢盯着对方的优点,通过学习对方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把自己变得更强,也让自己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有的不喜欢与对方硬碰硬,而是通过让自己与对方变得不同,以差异化在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有的虽然比多数竞争对手都更强更大,但会容忍甚至欢迎对手的存在,以免自己失去对手的同时也失去活力和进取心。 平台好不好,消费者会用手指和鼠标投票,更会用自己口袋里的钞票投票,最终谁能胜出,应该取决于消费者,而不是平台。而且,对于消费者来说,多一个可供选择的平台,远比一家独大更有利——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又何偿不是如此?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用“二选一”这种霸道的手段来制造一个“我有你没有”的假象注定无法长久,要想让他人和自己都活得更好更久,靠服务来吸引商家吸引消费者,才是最好的选择,也更符合市场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