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近一个朋友来问我的,她女儿现在3岁半,一直是做了一点点事情就会主动求表扬,“妈妈,夸我;大家,鼓掌”,非常频繁。小的时候大家觉得好玩,就一直配合来表扬她。
但上了幼儿园后这个问题就放大了,孩子经常会因为幼儿园老师表扬了其他孩子而不高兴,结果变得非常“玻璃心”,经常回家时就是嘟着小嘴不开心,只是因为老师表扬了其他孩子。
我当时听完朋友的描述后就问了一句,你们从小到大表扬孩子的是不是基本上都是,“我们宝宝最聪明了,我们宝宝好棒啊”,类似这样的对吗?朋友连忙说是的。我说,那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空洞夸奖导致自尊水平低
学龄前孩子是通过和这个世界互动,特别是和父母家人互动来形成自我印象的,一味打压式的挫折教育的确不利于孩子成长,合适的夸奖有利于孩子自尊自信的发展。
那我为什么会对朋友有这样的评价呢?。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看看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最棒”时,孩子得到的信息是什么?
孩子明白了,我做成功这件事,就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在他们的认知里有两个关键词:“做成功”和“这件事”。自然的,他们在下一次遇到另外一件事时,就会有疑惑:“这件事”我做成功了,可以得到认可吗?我失败了,是不是就得不到认可了?
如果孩子从小到大得到的夸奖都是这样的话,就会进入一个怪圈,孩子每做一件事,即使是很小的事情都希望得到我们的表扬。
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件事”和“上一件获得表扬的事”有什么区别,怎样才能得到认可。他们不明白自己是否一直被认可,因此能做的就是反复求表扬。
另外一个怪圈,也是更严重的是,有些孩子就会变得输不起。因为他们建立的联系就是,“成功了”才有表扬,他们就会开始害怕失败,甚至会为了获得表扬而故意回避困难,不敢挑战自我。
因为“如果我失败了,我就得不到这样的外界认可了,因此我要避免去做那些更容易让我失败的事情”。
可见,这样的夸奖更加侧重于外界的认可,聪明、真棒等等这些评价都是需要别人给予的,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给予孩子才能起作用。
不可否认,被表扬的孩子还是会提高自尊水平,但是长期通过外界激励因素建立起来的自尊水平是虚张声势的“纸老虎”,并不稳定牢固,反而更让孩子产生输不起的心态。
孩子更需要的是鼓励
我当时给到朋友的一个建议是,孩子并不需要父母的表扬,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我们的鼓励。我记得很清楚,朋友当下就觉得我是在玩文字游戏。其实真的不是的,这背后意义深远。下面这些,我都称之为“鼓励”:
“我们虽然没拿第一名,但你坚持完赛没放弃,真棒啊”
“这幅画真漂亮,你注意了很多细节的勾勒”
“你值得为自己感到骄傲,你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才完成了这个”
鼓励也向孩子表达了我们喜悦和认可的心情,但更关键的是,它告诉了孩子“为什么”会得到夸奖。
上面这些鼓励非常直接地告诉了孩子,他们做某件事的闪光点在哪里,我们为什么会骄傲,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哪些宝贵品质推动事件。当我们每次都可以提供非常具体的鼓励时,孩子慢慢就能知道自己擅长的是什么,优势在哪里,自己有哪些宝贵的品质。
接下来,即使孩子做的事情不一样,即使孩子并不是每一次都做成功,但是她自己就会很清楚,在做这件事过程中的哪些品质是值得被认可的。那么最终,他们就不需要我们的认可,他们会自我认可。
鼓励是具体到某个事件的,会强调努力过程,让孩子产生内在动力把事情做得更好;表扬是空洞的,使用的是主观评价,让孩子产生为他人做的更好,而不是学习独立判断。
没有绝对“坏”的表扬
估计不少朋友看到这里第一反应就是,为啥要较真,这么说话太难了。有的朋友也许吓到都不愿意夸孩子了,因为多说多错,甚至有的父母也许还会因为他人夸孩子聪明漂亮而不开心了。
对我来说,表扬就像是“糖果”,我们都知道没有孩子不爱糖果的,但绝对的堵也是不对的。就像我对于小D的饮食原则一样,没有绝对坏的食物,只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于空洞表扬也是一样的,没有绝对坏的表扬,但关键是总体比例。
就像我到现在夸小D,最自然的状态说的第一句话也还是,“小D好棒啊!”。其实没关系的,核心在于夸完之后我们有没有告诉孩子,她哪里做的好了,为什么会得到表扬。与其拘泥于“怎么说”,不如更关注于夸奖的动机和要传递的内容。
不该让表扬或者批评影响你,当你深陷其中,反应的是你的软弱
当我们这样坚持做的时候,那么即使今后孩子遇到其他人空洞的夸奖或者批评,孩子也就有了“免疫力”,他们会明白,我是谁,我哪里好。
说到底,所谓的自信,就是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一份对自己的清晰认知,对于外界评价或者评价缺失,既不妄自尊大也妄自菲薄。来源:新浪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