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考改革要凉了?多地或拖迟实施新高考!

[复制链接]
查看: 5613|回复: 0
hxx

523

主题

130

回帖

1836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836
发表于 2018-9-14 09: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打破“科举式”升学考评模式是必然的,主观评估与客观评价体系的结合也是迟早的事。对新高考的迟疑多半集中在高考监管环节,不知道这一轮高考改革是否再次出现向效率倾斜的局面?
       2018年9月高中开学前后,国内部分省区(如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广东等)似乎对执行教育部新高考改革有些“磨磨蹭蹭”,也因此曝出推迟实施的可能性。
        我猜测,率先实施新高考的浙江、上海,确实存在值得总结的操作事项,毕竟高考是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核心环节,谨慎应对也符合客观规律。
     而更大的关注点疑似来自正在进行的北京新高考模式,尤其是其中加入的“综合素质评价”(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环节。
     要知道,此前的高考改革,教育公平一般都放在首位,又有“2020年基本消除贫困”的扶贫攻坚目标的指引,高考调整的大多是科目数量。
     而“北京模式”加入高考主观评价标准引发舆论的关注,高考改革的风向标究竟如何调整?是否有更大动作?
     紧接着今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坚决克服“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基调,让人们对新高考改革力度的猜测继续升温。
     全国高考升学率已经连续多年在70%以上,从形式上说,上大学的难度已经降到历史最低。
    教育公平的焦点集中在优质教学资源的分配上,比如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升学考核模式。
  “北京模式”加入综合素质评分,会进一步打破“唯分数”的一元入学标准,但也同时触动了教育公平的敏感神经。
     中国打破“科举式”升学考评模式是必然的,主观评估与客观评价体系的结合也是迟早的事。
     对新高考的迟疑多半集中在高考监管环节,主观评分的尺度如何界定,如何做到公平、公正。
   不知道这一轮高考改革是否再次出现向效率倾斜的局面?(作者:赵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