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中国式教育的著名口号,被不断引用又备受争议。 时隔多年后,在任教育部副部长时曾经说过此话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穿过重重误区,重申自己的本意:这绝不是指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而是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 据美国一位教授调查,中国的孩子比外国孩子少笑50%,对此,很多教师觉得没什么。其实这是个大问题。孩子学习时有一个好的情绪,脑子消耗的能量少,他可以集中精力学进去。没有好的情绪时,往往就学不进去。 儿童发展研究是我科研工作的延续。我长期从事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工作,1989年我在东南大学建立了国际上第一批的分子和生物分子电子学实验室,当时就有一个小组进行脑的研究。后来该研究中断了一段时间。2002年我离开教育部副部长岗位之后,回到东南大学,重新启动了有关脑的研究,并把研究工作的运用目标放在了教育上。现在我从事的研究是神经信息工程的一个分支。 让我这么热衷于推动儿童脑研究的原因,是我的研究兴趣,但也是出于一种责任,出于一种危机感。目前我国很多儿童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他们承受着不该有的压力,少了欢笑,少了梦想。而事实上,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童年,一个对他一生有着决定性影响的童年。儿童无法选择,但我们有责任保护他们。 教育必须重视实证研究 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必须基于实证研究。缺乏实证研究,这个专家这样说,那个专家那样说,那么到底听谁的好?看起来,每位专家好像都很懂教育,但实际上难免会有误区,有些做法只是想当然,只是凭感觉。 一些经验看起来比另一些更为有效,于是就形成了大家比较认可的“传统”的教育方法。打一个比方来说,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更像中医,而现在我们要学西医。并不是说西医一定比中医好,但现在中医不是也要测指标吗?也要具体分析药理成分吗?同理,我们也应该把传统的教育智慧放在科学的框架上,就像中西医结合,病人才会更得益。 目前,国际上的教育研究成果比我们领先一大截,两者差距很大。因为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很多是“中医式”的,参与国际交流和了解最前沿的科学教育成果做得很不够。 创新热情被灌输式教育消磨掉了 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在灌输式教育中很容易被消磨掉。这种情况不改变,培养创新人才只能是空话。 当前的中国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探究式教育。书本教给学生解决方案,问题似乎解决了。但显而易见,这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学生并没有从中真正学到科学知识。 如今一个中学生一周学习的知识,已经超过18世纪一个普通人一辈子学习的知识。我们的学生将会在未来用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去解决我们不能预料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学生学习一些主要的科学概念,并掌握理解这些核心概念的过程。这也是国际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学习的过程和内容必须是相结合的。具体来说,让学生们从自己身边的事实出发,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亲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学生要自己来找答案。教师要尊重学生各种不同的答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概念。 这是一种和我们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这是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它不仅可以用来学习科学概念,而且也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生只有学会探究,只有学会自己研究,才会有创新。 有的人认为,现在我们国家的数学和科学教育水平已经很高了,以掌握知识和技巧而论,也许是这样。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国内外教育界的一致评价。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在灌输式教育中很容易被消磨掉,到大学阶段,很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和研究的热情。这种情况不改变,培养创新人才只能是空话。 只有家长才能给你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童年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绝不是指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更不是把小学的课程提前教给幼儿,这绝对是个误区。 上世纪70年代,罗马尼亚的执政者为了增加人口,通过各种政策要求每个家庭生5个孩子。但是后来,很多家庭因为没有抚养能力,只能把孩子送进托儿机构。这些托儿机构条件很差,通常20个左右的孩子只有一个养育员,根本照顾不过来。 当时,一些科学家在基金会的资助下组成了联合研究梯队,开展了对部分儿童进行干预和科学研究的项目,福克斯教授就是研究梯队的领导人之一。他们把一些孩子送到合格家庭中去养育,对一些孩子改善了在托儿机构里的养育条件,比如增加了养育员的人数,但对有些孩子则不得不维持现状。 科学家们跟踪这些孩子一直到12岁,从中获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和数据。此项研究的结果是,早期在托儿机构成长的儿童,由于互动交流的机会少,他们整个脑的体积都比受到正常照顾的儿童明显来得小。2岁以前得到改善的,脑发育可以恢复;2岁以后再改善,脑的发育恢复就很难。这说明早期教育条件的优劣的确影响到儿童脑的发育。 父母不应该忙着去赚钱,说等我赚了钱再来陪你,到那时就已经晚了。你情愿少赚一些钱,要多陪陪孩子。我曾认识一位美国女性,他们夫妇领养了一个孩子后,当即决定夫妇两人各自辞掉一半工作,轮流在家带孩子,可见国外对于父母自己教养孩子的重视程度。因此说,0到3岁是个关键期,而且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人能代替家长,只有家长才能给你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童年。 一定要让孩子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情 一定要让孩子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情,如果没有热情了,那么,他一辈子很难过得快乐,也难有成就。“情绪教育”对孩子未来很重要。 情商是一个过时的概念,国际上现在已经不用了,而改用“社会情绪能力”。它也是目前国际上脑研究的前沿课题和热点。 智商的高低,最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而不至于毁灭你的生活。但社会情绪能力是决定人一生幸福的关键。社会情绪能力包括正确地评价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激励自己、能了解别人的情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你过得快不快乐,都取决于这五个方面。 遗憾的是,情绪教育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并没有被重视,教师、家长关注的仍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据美国一位教授调查,中国的孩子比外国孩子少笑50%,对此,很多教师觉得没什么。其实这是个大问题。孩子学习时有一个好的情绪,脑子消耗的能量少,他可以集中精力学进去。没有好的情绪时,往往就学不进去。 这么多年,我一直寄希望于家长开窍。如果你是一个为孩子的前途着想的家长,你是一个不急功近利的家长,那你就应该学习这些最新的科学教育知识,来保护你的孩子。 家长一定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对于孩子的培养,什么是最重要的?不在于他能考多少个100分,而在于把他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这其中情绪教育是最为关键的。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情,如果没有热情了,那么,他一辈子很难过得快乐,也难有成就。孩子轻则产生厌学情绪,重则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甚至引发冲突事件。 现在有一部分大学生,他们几乎没有上进的热情,也不愿意发奋读书。他们急功近利,希望一夜成名,或者是嫁个大款,不想经过自己奋斗取得成功。追根溯源,我们发现这些大学生都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直被父母逼着学习,18岁以后就一心想着轻松。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警醒吗? 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如果有一件事情是他最喜欢做的,而你又创造条件让他做这件事,那么他一定会很有幸福感。 智能有多种,对人的智能多元化的理解,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发生了曲解,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认为土著人只有音乐和体育才能。而中国现在流行的是,每个人都有多元智能,什么都可以学好,唱歌跳舞都去发展。但事实上,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好。 其实,人一生中一定有一件事情他做起来最省力、学得最快。如果有一件事情是他最喜欢做的,而且他最擅长,而你又创造条件让他做这件事,那么他一定会很有成就,也会很有幸福感。 如何帮助孩子找到他做起来最省力、学得又最快的事呢?孩子自己会去找。他在12岁到18岁的时候,是树立理想的关键时期。你创造条件让他自由选择,他自己会做决定。你需要提供环境,引导他,并且尊重他的决定,帮助他去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