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世界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一入网络深似海,从此隐私是路人。 从早期轰动一时的“艳照门”,到5000万土耳其公民信息数据泄露,再到近期破获的黑产团伙长期贩卖50亿条公民信息……可以说,个人信息泄露是每个网民都需面对的风险。 而在当前,黑产从业者已经瞄准了不断扩大规模的移动支付市场,悄悄将黑手伸向了用户的“移动钱包”。 熟悉移动支付的人都知道,在使用手机支付的时候,只需要出示“付款码”,商家扫码完成后即可完成移动支付。别小看这二维码和18位数字编码,这可是移动支付的关键信息,随意泄露这个“付款码”很可能导致“移动钱包”失守! 前不久,发生了这么一个案例: 南京的小王想退共享单车的押金,并拨打了他认为是“客服电话”的号码。“客服人员”先询问了小王的芝麻信用分数,然后告诉他:打开微信钱包,把付款页面中的18位数字告诉她就可以办理退款了。但让小王意外的是,自己按照对方的要求操作后,不久后便收到了一条消费2690元的扣款短信。随后“客服人员”还想让小王再转一笔钱,待小王明确表示卡里没钱后,对方还让其向朋友借钱转账。这时,小王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立即拨打电话报警。
其实,静下心来想想,上述案例中的诈骗套路并不复杂。骗子先伪装成共享单车的客服人员,并发布假的客服电话;然后等待客户上钩,要求受害者提供支付APP中的付款码;最后利用受害人提供的付款码,消费掉其支付账户所绑定的银行卡中的钱。 在整个诈骗环节中,最关键的就是受害人提供的付款码。虽然这些付款码的有效时间只有60秒,但只要骗子在获取到付款码后立即操作,依然可以轻松划走用户“移动钱包”里的钱。 针对这种诈骗手法,支付宝、微信支付、苏宁金融等支付工具类APP已经建立起了全环节的安全防范机制。在这里,还想提醒一下各位读者,在日常的消费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从正规APP下载渠道下载第三方支付软件或者控件,并及时更新软件版本。 (2)不要把自己的付款码截图转发给他人,也不要告知他人自己的付款18位编号。 (3)仔细甄别二维码和网址链接,不点击来路不明的链接,不随意掏出手机扫码。 (4)保密自己的重要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卡号、手机号码等。 (5)开通移动支付要设置支付交易额度,不要绑定大额银行卡。 (6)养成良好的设置密码和更改密码的习惯,不要使用过于简单的密码,也尽量避免把所有密码设置成同一个,谨防被撞库风险。 最后,希望各位在今后的日常消费中,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加强个人信息保密意识,守护好自己的“移动钱包”,开心购物,放心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