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同事说这样一句话:“我做学生的时候,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从来没有听到或是遇到过学生离家出走的事,怎么现在的学生动不动就跑掉了?”的确,做老师的会发现,以前的学生似乎都循规蹈矩,而现如今中学生离家出走的案例是越来越多,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成为一种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尽管离家出走的学生是极少数,可是影响却很大,而且有增加的趋势。家长动员一切力量不分昼夜地寻找,班主任发动所有学生提供有利信息,家庭、学校为之提心吊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那么,怎样预防中学生离家出走呢? 那么,如何避免初中生离家出走,离家出走找回来之后,父母,老师怎样教育孩子呢?
孩子的心理做父母的不容易琢磨,虽然父母在方方面面都为孩子着想,但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正常的。我们分析一下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从学生自身心理层面分析,初中生离家出走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逃避惩罚心理
青少年自尊心很强,最怕在同学面前丢面子,“掉价”。有的学生一旦在校犯了错误,生怕家长知道,所以能隐则隐,能瞒就瞒。当家长知道真相时,学生的精神压力超出心理承受能力,为逃避“惩罚”,便会产生离家出走的行为。
2.有家不想回的逆反心理。
父母过分追求分数成绩时忽视了学生的心理、人格等情感教育,缺乏与子女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开口分数闭口成绩,别无话题。父母与子女之间情感疏远,家庭失去亲和力和向心力。家庭缺少关爱和温情或是只作生活上的供给而不给以思想上的、精神上的指导,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变异。这类家庭中的孩子均会产生厌家逆反心理,从心里渴望逃避家庭监管,以外出离家的方式来寻求解脱。
3.威胁家长心理
有的学生由于某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对家长逼迫学习过紧而产生反感,为了恐吓或威胁家长而出走。有的学生直接跟家长讲:“你们要是再……,我就不回家了”,以此威胁家长。有的学生并不真正出走,只是在同学家住几天,制造一种紧张气氛,使家长屈服。当老师家长为自己的出走而心急之时,那躲在暗处的某生便窃笑不已,心想:看你们以后还敢不敢‘逼’我!.
孩子出走被找回来之后,家长不可打骂恐吓又不能不闻不问。打骂恐吓只会使孩子的恐惧心理加重再次出走。同样,如果家长因怕孩子再次出走而不敢说不敢问,甚至百依百顺,孩子则可能以出走要挟自长,变得任性、不讲理。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如果出来孩子离家出走的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的方法:
1.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不受传统观念影响。
如今还有不少家长的潜意识里,仍然受君臣女子、尊卑有别的封建思想影响,认为和子女交朋友没老没少,不成体统。少年思维活跃,有许多话想向人倾诉。如果放下家长架子,和子女平等相处,彼此能推心置腹地进行交谈,子女就会将你现为知己,无话不谈,少年的烦恼就可在交谈中得到缓解、消除,也就不会离家出走。
2.为孩子寻找有益的同龄朋友。
家长虽然可以做孩子的朋友,但孩子更希望找到与自己同龄的朋友。因为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的烦恼告诉给同龄朋友。所以,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交同龄朋友。有的家长不允许孩子交朋友,生怕孩子受坏朋友的影响,敌视孩子的伙伴,不断给孩子灌输思想,人世间有多么险恶多么丑陋。这种做法无疑会在孩子的心中形成阴影,封锁了孩子与同伴交流的渠道。这种做法只会给孩子造成坏的影响,导致孩子孤僻的性格。
3.给孩子倾诉的机会。
当孩子遇到挫折与困难的时候,家长应主动与孩子交流,要鼓励孩子。如果孩子犯错之后就打骂、讽刺挖苦,以后孩子就不敢对家长说心里话了。这样做只能使孩子自卑心加重,丧失自信心,内心的忧伤无处诉说,对生活产生悲观情绪,逃避现实,最终导致离家出走。
4.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
少年在出走之前一般情况下总会有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有的孩子突然变得魂不守舍,经常走神儿,两眼发直,好像在想什么事儿;有的孩子则吞吞吐吐,做事情犹豫迟疑;也有的孩子一反常态,变得格外殷勤,大笑大叫,这些都可能是孩子准备出走的先兆,家长往往不注意这些,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预兆,就可能被孩子的突然出走搞得借手不及。
5.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实事求是地根据学生自身素质条件、个性特点,因势利导制订孩子未来发展的目标。合理的目标会成为一种激励力量。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成功,只是方法不对,方向不明,孤立无援,才屡屡受挫。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看到他们的长处,肯定他们的闪光点,不断地引导、激励他们,让孩子能够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中,追求新的更高目标。这样,孩子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就会始终充满信心和热情,促使自己不断上进。
让学生正确理解家长、老师的意图,明白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期望,运用正确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遇事冷静思考,不要义气用事等。老师可以科学的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正确处理问题,从而预防、避免学生离家出走这类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