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
|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我将新开一楼,专门讨论培养习惯问题,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
--------------------------------------------------------------------------------
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
贾谊:习与知长,心与化成。心未滥而谕教,则化易成也。
引子
北京有一家要求很高的外资企业招工,一些学历、外语、身高、相貌都很不错的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进入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未曾想到,没有问话,不用出题,短短的10分钟,他们就都失败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
孙云晓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本文选自新世纪出版社《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孙云晓儿童教育十二讲》一书。)
本文提纲:
什么是习惯
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培养的重点与指标
怎样培养良好习惯
怎样矫正不良习惯
在快乐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继承中华民族重视习惯养成的优良传统
什么是习惯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阐述: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坏习惯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别人都看得见,他自己看不见,因为习惯就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潜意识表现的行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为。我们每个人身上一定有很多好的习惯,也一定有些不好的习惯。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质人才都来应聘。这一些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
这些年轻人想,这很简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准十拿九稳了。
没想到,这一面试出问题了。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年轻人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老板走了,年轻人一个个踌躇满志,得意非凡,闲不着,围着老板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年轻人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看完了还交换:哎哟,这个好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没有啊?我们还在等您啊。”老板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为,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哎呀,这些年轻人一听啊,捶胸顿足。他们为什么这么感慨万千呢?他们说:“我们长这么大,就从来没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想想看,我们哪个家庭、哪个学校,经常进行这样的教育?翻东西,是儿童时期的一种习惯,是一种好奇。小孩去串门,看到人家的抽屉,挨着个儿地翻。爸爸妈妈下班了,孩子就翻爸爸妈妈的包。但是,对儿童来说,这是一个特点,不是一个缺点,他就是好奇,他的社会化程度很低,他还不知道要尊重别人。
这个就是教育的欠缺。如果大人不及时纠正和教育,他翻惯了,就成了习惯。
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他们测算是21天。当然,21天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我们很多的行为重复不止21天,形成的习惯就很牢固。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一般需要30天至40天。总之是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再来看一个正面的例子。20世纪60年代,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我们大家都知道叫加加林。当时挑选第一个上太空的人选时,有这么一个插曲,几十个宇航员去参观他们要乘坐的飞船,进舱门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了。
他觉得:“这么贵重的一个舱,怎么能穿着鞋进去呢?”就加加林的这一个动作,让主设计师非常感动。他想:只有把这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
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实际上就是从好的习惯开始。
我采访过北京一个职业高中的学生。他知道自己学习不太好,不想上大学,就报考了职业高中,毕业后到一个五星级宾馆当服务员,小伙子很开心。
这一天,他从总经理门前走过,被总经理给叫住了:“小伙子,过来。”他一看,总经理叫他,很激动啊!五星级饭店,一个总经理不大容易跟一个员工交谈的。
“总经理,什么事?”
总经理说:“小伙子,你会走路吗?”
“会呀,从小就会!”
总经理说:“那你走一遍给我瞧瞧。”
小伙子两个肩膀一高一低,晃来晃去地走了一个来回。总经理说:“走路就是走路,你两个肩膀一高一低,晃来晃去,是怎么回事?你站着,看我老太太给你走一遍。”
总经理是快60岁的一位女士,她挺胸抬头,目视前方,稳稳当当地走了一个来回,然后告诉小伙子:“这叫走路。给你一个星期的时间回家练习走路。练好了,你就来上班,练不好,你就别来了。”
这小伙子一听傻了,往家走的时候,不知道是该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
这样的故事我们还可以讲出很多。我们可以发现根深蒂固的习惯,不好的和好的,几乎都跟教育有关,但是我们却越来越忽略这些问题。我们太重视孩子的功课怎么样,分数怎么样,名次怎么样,实际上一个人的习惯怎么样可能更重要。
在2003年召开的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两会”上,为中国公民出境后的不文明行为“会诊”,居然成了关注的焦点之一。
请看2003年3月17日《北京晚报》的报道:
北大教授葛晓音代表在国外工作多年,谈起同胞在国外的表现,葛教授皱起了眉头。她说,在日本的地铁里,中国游客总是没有排队候车、先下后上的习惯;日本人乘车或在饭店里吃饭时很少大声喧哗,但中国游客却喜欢成群结队地大声谈笑;还有,在旅游途中走累了,我们的同胞会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去欧洲旅游的一些中国游客,对西方文明的文化古迹不屑一顾,最大兴趣就是大包小包地买名牌……
“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国外的表现,太令人伤心了。”北大校长许智宏代表一谈起这个问题就连连摇头。
许校长想起了同胞系着领带,把衬衣穿在裤腰外面,背着双手,迈着四方步在国外逛街的情形。在飞机上,中国游客总是等不及飞机停稳了就起身打开行李箱,即不安全,又不礼貌。1979年许校长第一次到伦敦时,发现人们在公共场所讲话的声音特别低,并且“谢谢”、“对不起”常挂在嘴边,但是直到今天,如果你在国内与同事或家人之间凡事说“谢谢”,有时也会让人觉得很不正常。至于随手丢垃圾、随地吐痰的坏习惯更是数不胜数。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李燕先生说起吃自助餐:我们有的同胞是眼大肚子小,盛的时候抡圆了膀子,结果剩下一大堆,这是吃自助餐的大忌;还有的吃完饭,用叉子剔牙,举把叉子使劲在嘴里剜,那丑态就甭提了。其实应该怎么做,中国两千多年前的《礼记》中就写过了。
李燕说,一个朋友来做客,提起了前些日子带团出国的事就觉得脸上臊得慌。这位老兄带的是个由文化干部组成的赴欧考察团,没想到好几位团友“一口老痰,从意大利一直啐到了巴黎。飞机上不让随地吐痰呀,一下飞机,憋了一路的老痰直落到停机坪上。清完嗓子一抬头,旁边竟然立着一块中文牌子:请不要吐痰。显然,这牌子是专门给中国人立的,丢人啊!”
为什么总是会有中国游客到国外给中国人丢脸呢?“两会”代表们经过“会诊”得出了结论:在国内养成的不良习惯是不文明行为的“病根”。
葛晓音代表分析道,早期出国比较多的是一批暴富起来的人和各级官员,虽然这些 人有钱或者有权,但是他们身上的种种不良习惯却不敢恭维。葛晓音代表至今仍记得建国50周年大典上看到的难忘一幕--
“我们几个北大的代表有幸坐在观礼台上观看长安街的游行表演。游行结束观礼台上的人起身后,观礼台地上一片狼藉,面包、空瓶子扔了一片。我们大声喊住这些人,想让他们把垃圾带走,可是根本没人理我们。再看旁边的使馆代表的观礼区,仍然和表演开始之前一样整洁。”
葛晓音代表说,能够有资格登上观礼台的,应该都不是普通人,但他们的文明程度实在与他们的身份不相符。
还有一些习惯和做法,属于两种文化间的差异,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到国外就成了忌讳。许智宏代表说,我们的国人常常喜欢相互谈论各自的收入、家里的住房条件。即使初次见面,也会有热心人询问独身女结婚了吗?有孩子了没有?但这些“热心肠”到了国外就会让外国朋友认为没有礼貌,甚至反感。有人以为这是东方人的习惯,东方文化的产物。但日本同为东方国家,日本人却不会问你过于私人化的问题。
马文普代表曾在北欧留学和工作了8年,并访问过60多个国家。他从公民的行为习惯讲到了公民素质,说:提高国民素质第一靠教育,第二靠制度,第三靠监督。他说,旅行社、单位、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展开文明教育,形成一个处处讲文明的社会环境。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哪里有习惯,哪里就有神经系统在工作。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也就是说行为的习惯性越深,反射性就越强,习惯是刺激与反应的稳固连接。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有不良习惯的时候,你就想到是他的神经系统在工作,很顽强地表现出来。但是,这个神经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另外神经体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这就是说,经过教育,经过培养,人是可以形成新的习惯、新的反射的,人是可以把握自己命运的,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多有意思呀。
乌申斯基还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 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我概括一下就是:你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