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春期的孩子上哲学课,他说不闹的课堂学不会思辨

[复制链接]
查看: 6562|回复: 0

214

主题

136

回帖

2044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2044
发表于 2018-5-10 08: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哲学有什么用啊?”
毫不意外地,袁融在为“第一届中学生哲学大会”到外校做宣传时,清晰地听到台下的同龄人嘀咕这么一个问题。袁融是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的高二学生,哲学是她在IB课程中修读的其中一门学科,哲学大会是她以及一群哲学课的同学在老师李彦的支持下成立、举办的。
李彦是平和双语学校的IB高中哲学老师,在成为老师之前,他就已经在哲学的世界了浸泡过七年之久。
平和双语学校的IB高中哲学老师 李彦
“哲学有没有用?”“哲学有什么作用?”在不同的人眼中,这两个问题可以有很多个不同的答案。
在中国大陆,哲学还被普遍认为是个高深莫测的学科,只有知识水平、智力水平达到较高程度的人才有可能去研读,凭“读哲学的人”这几个字就能想象出一个沉默不言、常作思想者状的人物形象。
而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如法国、西班牙、英国、美国等地,已经把哲学列为中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近几年,台湾、香港也曾掀起一股子“哲学热”,哲学沙龙受到追捧,中学开始推广哲学课程……
那么,在这批举办中学生哲学大会的高中生们眼中,这些问题,究竟有什么答案?外滩君来到平和学校,试图了解,在这里的高中生和老师眼中,“哲学”的意义在哪里。
1
欢迎波伏娃教授扫码入群!
哲学课在三楼,我从一楼楼道上去,在小小不起眼的楼梯门口,遇见一张用透明胶随意贴在门上的A4纸,上面印着一首诗,美国诗人Robert Frost那首著名的《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
推开这扇门,“第一届中学生哲学大会”的海报就出现在眼前,主题是“真理与自我”,与其他学生活动的海报相比,这个主题,很庄重。
而哲学课堂上,思想的自由奔放首先体现在了学生的课堂坐姿,十人左右一个小教室,有人坐,有人干脆拿个大靠垫半坐半卧在地上。
李彦老师的哲学课堂
这堂课是高三学生的阅读回顾课,哲学老师李彦将带学生们讨论波伏娃的《第二性》,正式上课之前,李彦给大家发了一封穿越时空写给波伏娃的信,信中涉及了针对《第二性》提出的一些问题,比如:
“您认为女性必须让她自己成为女性吗?如果是这样,从哪里开始?要去向何处?”
“您认为哪个问题才是最根本的:女性享有同等的自由权利( women is equal to be free ) VS 女性拥有选择平等的自由( women is free to be equal )”
“您在书的最后说,女性享受那种“不用负责任”的无上特权。为什么这么认为?这暗示着什么?”
在这封信最后,这个署名“People of Philosophy”的写信人表示——“如果您的灵魂能收到这封信,并想要与我们取得直接联系,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加入我们“工人阶级哲♂学”群吧,我们会有很多好玩的表情包轰炸你!”
严肃的学术氛围随着这最后一句话,显得调皮活泼起来,这也像李彦老师本人,阳光、活跃、和学生完完全全打成一片,身上不带丝毫学究气,比起在哲学世界泡了七八年的哲学老师,他看起来甚至更像一个体育老师,不过运动场换成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世界。
李彦老师的课堂
高中生正处于从孩童像成年人迈进的阶段,向高中生教授哲学,不能太过表面、浅尝辄止。他们有需要也可以去了解哲学形成的脉络、历史,哲学家们对这个世界持有哪些观点,不过,即使如此,大部分高中生也还没法进入哲学研究的领域。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在逐步塑造、形成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标准,有想法,但飘忽不定。李彦眼中,
这些高中生,他们充满好奇心,又特别渴望变得强大,更加不可征服,而哲学,其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的武器。
高中阶段的哲学学习,尤其在IB课程的大纲中,学生们需要掌握必要的“哲学技能”。这个“技能”并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主义、流派,哪些哲学家持有什么观点,而在于学术素养的熏陶和训练。
一个人在参与讨论的时候,需要能看到其他人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支持为什么反对,皆有理有据。哲学思辨的诞生更多是存在于讨论文本的过程中,文本内容本身的角色反而应当是淡化的。
“所以我的课堂一定要闹”李彦说,“如果学生们都特别安静,那这么课一定上得很没意思,他们最好老是打岔、不断地提出新问题来。”
然而,在教哲学之前,李彦自己的哲学之路却清净很多。本科时,李彦在香港大学原本读的是文学院,有一次,他很偶然地选修了哲学课,惊喜地发现“原来还能这样想问题!”。从此进入了哲学的世界,本科转念哲学,硕士在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继续读哲学,又再做了两年哲学研究。
但这时李彦发现,一下子沉浸在哲学学术的世界里六七年,时间太久,自己好像变得越发冷漠,生活中除了学术,好像不再有其他事情,“还是有点落寞,有点脱离了生活的感觉。”
生活中的李彦老师
2
实用的哲学
法国哲学家卢梭曾在书中写到,“真正的哲学思考只有少数人才能胜任,而很多人热衷于哲学,不过是因为无所事事和虚荣自负。”
李彦不这么认为,他提出了一种新观点,对高中生来说,哲学还是有最主要的两种功能——技能的训练、个人的体悟。哲学一直以来被误解被边缘化,而它其实是可以、也需要去切入人的生命体验本身。
哲学并不如经济、金融等商科专业有直接可见的使用价值,不过,哲学的基本技能实际上在支撑着其他学科的学习、关乎一个人怎么看待和应对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
在理论之外,李彦非常强调学生在哲学技能上的培养,比如,怎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评价问题。这种更面向方法论的讨论、训练,可以转化为其它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论文写作的思考指引,因为掌握哲学的思考、辩论方式也意味着学生面对具体的学科问题时,背后能有一套思考方式去剖析问题。
而当哲学的思考方式进入生活中时,又带来另外一种风景——学习哲学,让人变得豁达、达观。
青春期的孩子们“躁动”,脑子里常常有无数的问题在打转,好奇未知的知识,也试图去碰触更深更难的内容。当渴望、思考与高中生实际的理解力搭配不到一块去时,“迷茫”就成为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袁融告诉我,学习哲学让她变得更能客观看待身边的事情。
“比如说呢?什么事情?”
“初中时,我就已经开始想活着有什么意义……”
“现在想到答案了吗?”
“没有。不过学了哲学之后,我发现我会从更新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什么角度?”
“这个问题本身甚至不能构成一个问题。”
“是这样的。”李彦说,“学习哲学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重新思考自己先前所面对过的问题,视野打开来地,再去想一想。这也能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中学阶段的学生,会非常关注自我,哲学在此时恰巧能成为他们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和手段。它会启发学生意识到,有些时候,我们完全可以从一个更高的层次考虑问题,即使这个问题本身好像并没有什么现实作用。
“这个阶段(高中)的孩子,开始面临自己的人生选择,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李彦举了个例子,“到底上什么学校?去英国还是美国?分数考得差读不到好学校怎么办?总有很多学生避不可免地纠结以上这些问题,觉得大学如何就决定了未来。”
“我相信,当他们有能力从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是,这些问题可能就根本不是问题了。”哲学的思考方式会使人向内心逼问——当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究竟在问什么,你所讨论的这个问题本身该如何定义。
所以我认为,某种程度上,哲学能把他们青春期的躁动转为一种自我反省的能量。
这是哲学在生活中的一种可能,除此之外,哲学还提供一种与外界相处或对抗的力量,学生会发现,哲学就在生活的角角落落中间。
有很多东西学生从来是被教导“应当如此的”,在学校里,有校规,有课堂纪律来约束学生,学生就得听从学校指挥和安排。真的是这样吗?哲学的思考会启发学生,对理所当然的事情,也要打个问号。
那么,哲学怎样促使学生产生这些问题意识并在日常中表现出来呢?李老师给我举了一个学生和学校斗智斗勇的例子:
某一天,学校突然向全体学生发了一封邮件,宣布新的规定,强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打扫教室。这封邮件引起了学生的强烈不满。事情的起因其实很小,只是因为教室卫生状况不佳,老师督促没有结果,学校于是出台“规定”解决这个问题。而学生们的不满不在于任务本身,而在于学校没有经过任何商议和公开程序,就“突然宣布”了处理措施。
接下来,有几十个学生就向学校和其他学生发送了抗议邮件,认为学校这件事做得不合理,要求沟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最后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活动,以辩论的方式重新讨论关于教室卫生处理的决定。
“虽然说这件事情已经尘埃落定,”李彦对我说,“但我认为,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件事情对孩子们会有莫大的启发。我们常说,要求同存异,对话的精髓不是在于最后谁的决定胜出,学生清楚他们绝非完全不能接受校方的安排,他们只是需要得到充分的解释和说明,并据此来判断能否与校方达成谅解。
所以,哲学引导学生搁置情绪,寻求一个公共讨论的空间。他们不是要去推翻学校的决定,也不是一定要去挑战学校的权威,而可以在充分沟通的前提下,更接受理据服人的方式,而不是权力服人。”
附:李彦老师向中学生推荐了十本哲学读物。一类是问题引导下的哲学思考,看哲学家是如何思考经典的伦理问题;另一类是知识性的哲学介绍读物,发现哲学重要的历史发展节点、思想碰撞和历史人物。
十本哲学读物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美]斯·内格尔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电车难题》
[美]托马斯•卡思卡特
北京大学出版社
《给善恶一个答案:身边的伦理学》
斯·波伊曼(Louis P. Pojman) / 詹姆斯·菲泽(James Fieser)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DK哲学百科》
英国DK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图利的猫:史上最著名的116个思想悖论》
[美] 佩格·蒂特尔
重庆大学出版社
《囚徒的困境》
[美] 庞德斯通
中信出版社
《思想的力量(第9版)》
[美] 布鲁克·诺埃尔·穆尔 / 肯尼思·布鲁德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看,这是哲学》
[美]唐纳德·帕尔默(Donald Palmer)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要命的选择:霍尔姆斯杀人案、洞穴奇案和吉姆的困境》
〔美〕雨果•亚当•贝多
北京大学出版社
《思考哲学基本问题》
布鲁斯.N.沃勒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上海中学国际部文学老师
拥有10年IB/AP教学经验
Mark Seeley老师
引导青少年跨学科解读哲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