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动人的故事: 一位老人坐在公园的椅子上呜咽,他刚刚失去了相伴多年的老伴儿。男孩看到此情,跑过去看个究竟,他爬到老人的腿上,静静地坐在那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老人一下子就觉得好了很多,情绪也稳定下来。后来,男孩的妈妈问他对老人说了些什么,男孩答到:“我什么都没说,只是帮他哭泣。” 男孩虽然什么都没有说,可男孩的“帮他哭泣”已经胜过了千言万语,最大限度地安慰了老人。那你可曾想过“帮他哭泣”的更深层次是什么吗?是同理心! 同理心,简单来说就是对他人所经历的、所考虑的、所行动的、所感受的,一种尊重与理解的表达。 儿童共情的发展特点 每周微课情商管理专家罗静老师告诉我们,同理心可以追溯到孩子婴儿期,在7个月左右的时候,孩子就开始识别和理解人的情绪了,你会发现那个时候你笑他就会高兴,你哭他就会难过,你跟他分离了他就会焦虑。 当孩子开始识别情绪,他就已经具备了同理心,但是婴儿时期的孩子没有办法做出类似“你难过了我该怎么办”的反应。 3岁后,孩子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和识别在稳步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如果孩子同理心发展比较好的话,他的消极情绪会更少,积极情绪会更多,当他遇到跟同学朋友有争执的时候,他会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4~5岁,孩子就可以从别人的动作来判断情绪了。比如文章开头的那则小故事里,虽然男孩当时并不知道老人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他看到老人呜咽的动作,就知道老人此时非常难过。因为情绪的表达很多时候是非语言的,动作就是其中的一种。 6~8岁,儿童可以通过整合相互矛盾的表情、躯体动作以及环境线索来推断他人情绪。6~8岁的孩子开始懂得一个人可以同时有多种情绪,比如孩子可以理解一个人很高兴的同时也可能是很焦虑的,他理解了情绪的复杂性。 当孩子进入小学阶段,会发展出另外一种能力,叫心理理论,是共情里的高级发展阶段。根据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我或他人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行为做出因果性的解释和预测能力。拥有心理理论的儿童可以更好地控制日常生活环境,他的人际关系更和谐。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的能力在各个领域中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不管是销售、管理、恋爱、育儿、政治活动都无一例外。 缺少这个能力可能导致极可怕的后果,心理变态的罪犯、强暴者、虐待儿童者都是显著的例子。所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显得尤为重要。 经常跟孩子讨论情绪 家长和孩子表达或者讨论情绪是最好的沟通。让孩子表达情绪是在沟通他的上下脑,人类的上脑叫做哺乳动物脑,下脑叫做爬行动物脑,下脑是本能,上脑是控制中枢,上下脑经常协调的话,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就更强,而链接上下脑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抒发、谈论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比如孩子回家了,你可以问问孩子今天班上有谁哭了,有谁笑了,有谁故意捣乱了,然后和孩子讨论对方的情绪为什么是这样的,推测对方情绪背后的真正需要是什么,再讲讲如何处理。这都会让孩子对别人的情绪有更多的感知和,并且提升了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 孩子的情绪表现出协调性 当孩子有情绪或者动作的时候,家长要想方设法跟孩子的情绪和动作保持相互一致。 比如小宝宝有时会摇晃自己的身体,然后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这个时候家长也可以跟他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并且摇晃身体,这就是在跟宝宝的情绪和做动作协调。 如果孩子发泄情绪的时候,家长不能够和他的情绪进行协调,孩子就不会表达情绪,一旦他不会表达情绪,他也不会再感受别人的情绪,更不会把这些情绪运用到人际关系当中去,时间过长了,孩子一定会有很多的负面情绪。 谈论过去发生过的事情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如果家长经常跟孩子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带有明显情绪特征的事情,会让孩子重温当时的状态,并且能够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思维方式,进而做出改变。 比如之前你和孩子发生过一些摩擦,并且孩子当时非常生气难过,这时你就可以把这件事拿出来和孩子谈论,问孩子当时为什么生气难过,在那之后又是怎么调节过来的,和孩子讨论完之后对孩子做出一些补偿。 这样的话,孩子既感受到了他的情绪被接纳,同时他还知道,有些情绪他是可以自己慢慢调节并放下的。 如何对抗消极情绪? 关注孩子的消极情绪,是因为当家长同理或者共情了孩子的消极情绪,当他真正遇到消极情绪时他就会懂得采用什么方法去调节、控制、舒缓。 当家长去分析消极情绪的时候,实际上是让孩子认识到这种情绪是正常的,不是多糟糕的,是可以被接纳的,是没有必要去掩饰的,并且让孩子知道消极情绪是有方法是可以解决的,而不会让自己总是沉浸在消极情绪当中。 多玩假装游戏和角色扮演游戏 孩子在假装游戏或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不断猜测、体会别人的情感。 有些孩子会玩过家家的游戏,把自己当做母亲,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模仿自己的妈妈,猜测妈妈的想法和情绪,这是一种很好的角色换位体验,对孩子的同理心发展非常有好处。 在调节孩子的情绪上,我们要充当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和孩子讨论当时事件的影响,去挖掘影响背后的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