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下午,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首个提到互联网医院的国家政策文件,《意见》对互联网医院表示认可,并提出多项鼓励政策。在此之前,国家卫健委对互联网医院、远程诊疗等始终持保守、甚至限制态度。因此,消息一经公布,就有医疗界人士预测,今后一段时间,银川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等互联网医院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明确互联网医院的两种模式 互联网医院作为一个新业态,近些年虽然被炒得火热,但其具体模式和一些详细规则并不清晰。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监管部门带来了难度,不得不收紧相应政策。此次发布的《意见》不仅为互联网医院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基础,还明确了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支撑体系,也划出了监管和安全底线。 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根据《意见》内容,对互联网医院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详细地解读。 焦雅辉指出,《意见》中明确给出了互联网医院的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以医疗机构为提供主体,医疗机构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来拓展服务时间和空间,并且把互联网医院作为医疗机构的第二名称;第二种是一些互联网公司和企业已经申办了的互联网医院。他们有一些优质专家的资源,比如全国北上广的医生,利用这个互联网公司提供的平台,为患者提供一些服务。但无论是哪种模式,在互联网上初诊是绝对禁止的。 焦雅辉还特别强调,互联网医院提供服务时需要注意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要跟批准的实体医疗机构相关诊疗科目一致,不能超出批准的诊疗科目范围。此外,《意见》还要求,互联网医院必须落地在实体的医疗机构,线上线下要监管一致,并且必须得有实体医疗机构作为依托,通过互联网的平台为患者提供一些远程门诊等远程医疗服务。 焦雅辉透露,目前国家卫健委正在起草制定互联网诊疗的管理办法。在这个文件当中,会明确互联网诊疗的底线、边界,在这个边界范围之内,可以提供一些服务。 监管:所有诊疗过程全程留痕 互联网医院涉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这种通过网络的看病方式很容易引起人们对其安全性的担忧。 “我们有一个原则,就是医疗的质量、医疗的安全绝不能降下来”,国家卫健委规划与信息司司长于学军明确指出,确保医疗安全是首先考虑的底线问题。为了保证患者安全,国家卫健委在释放政策红利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规范性监管措施。 据于学军介绍,在强化医疗质量监管方面,国家卫健委会尽快研究出台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的管理办法,明确监管的底线,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确保健康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 同时,要强化责任,建立医疗责任分担机制,谁提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服务,谁就必须要负责任。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的诊疗过程要全程留痕。 于学军说,未来所有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机构和平台,需要及时将数据向区域的全面健康信息平台进行推送、传输和备份,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将通过监管的端口对互联网医疗行为进行动态的监管,保障互联网医疗服务依法依规的开展,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在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看来,“全程留痕”实际上是把操作过程公开了。数据可查询、可追溯,因此每个参与人员都得对在互联网的行为承担责任,所以大家会更加谨慎、更加珍惜自己的信誉。 在个人隐私保护方面,于学军还表示,要结合“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新特点,严格执行信息安全和医疗健康数据保密的规定,建立完善个人隐私保护体制,严格管理患者的信息、用户的信息,特别是基因、生物等。对于非法买卖泄露信息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严肃的处理。 医院和企业早已布局 对于实体医院来讲,建设互联网医院相当于拓展了医院的业务范围和服务半径。其实,在《意见》发布前,就已经有多家医院和企业看好互联网医院。仅2016年一年,就有多达36家互联网医院建成。 在医改专家徐毓才看来,最先建立互联网医院的将是各地的三甲医院。“大医院最可能走到前面。大医院的专家资源比较丰富,可辐射的范围比较大,能够实现互联网医疗既定的目标,即优质资源下沉,惠及更多基层患者。”徐毓才说。 多家以大医院为依托的互联网医院上线的消息也印证了徐毓才的说法。据了解,4月11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互联网医院正式上线运营,目前已经上线了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老年医学科3个科室的17名高级医疗专家;4月13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举行互联网医院签约仪式,以期在第三方公司的支持下,为更多以及更广范围的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此前,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也向媒体表达过想要建设网络医院的意向。 而企业和互联网公司也不甘落后。就在发布会当天,西安国际医学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与阿里健康签署了共同投资建设“阿里健康西安高新互联网医院”的协议。而西安高新医院将是双方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好大夫、微医、丁香园和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医疗平台也相继做好了布局。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有一批符合标准的医院和企业拥有互联网医院,开启全新诊疗模式。 徐毓才指出,一些“院中院”或以专科为主的医院更容易建立互联网医院,利用互联网医疗服务特定人群。如果是这种发展模式的话,很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出现一大批小型互联网医院。 当然,也有专家认为,企业找到可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并不难,难的是怎样吸引用户,让医生和患者活跃的使用以及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如果医院和医生没有直接利益,那么“互联网+医疗健康”很可能走不远。它发挥的作用也只能停留于挂号、预约等非核心业务。 徐毓才指出,想让互联网医院发挥作用,首先要解决的是基层医疗机构的用药问题,让基层与大医院用药同步,才能让慢病患者真正受益,让腾出的医疗资源惠及更多患者。此外,互联网医院是否会引起新的医患纠纷问题也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