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3月10日讯,今日,“第19届WMO数学创新讨论大会(武汉地区)”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名为“讨论大会”,实为WMO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简称:WMO世奥赛)的湖北赛区选拔赛。因参赛学生及陪同家长人数众多,现场组织混乱,在上午3年级比赛举行完后,原定下午举行的4-6年级比赛被迫暂停,退费或改期将另行通知。
现场照片
据家长反映,比赛按照3-6年级的顺序进行。今日上午3年级组比赛结束后,3、4年级逆向人流在出入口处发生拥堵。现场情况混乱,有家长因找不到孩子,选择报警。之后特警赶到现场维持秩序。
11时左右,家长群中开始出现“组委会通知4年级比赛取消,下午5、6年级比赛正常进行”和“与奥组委确认,所有比赛全部取消”两种声音。随后现场工作人员手持高音喇叭宣称:“因上午的安全事故,下午的考试全部取消。其他考点的活动也全部取消。”
现场照片
下午13时23分,名为“WMO世奥赛组委会”的公众号发布通知称:“原定于2018年3月10号13:30~18:00举办的第19届WMO数学创新讨论大会(武汉地区),后期退费或是改期举办时间、地点另行通知。”落款为“WMO数学创新讨论大会湖北组委会”。
芥末堆尝试联系该赛事的湖北赛区组委会和中国区组委会,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真假李逵:世奥赛VS国奥赛
赛事组织如此混乱的世奥赛到底是什么背景,与人尽皆知的“数学世界杯”国奥赛(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又是什么关系呢?
国奥赛创办于1959年,每年举办一次,由参赛国轮流主办。其中,经费由东道国提供,但旅费由参赛国自理。竞赛设一等奖(金牌)、二等奖(银牌)、三等奖(铜牌),比例大致为1:2:3;获奖者总数不能超过参赛学生的半数。
那世奥赛又是什么背景呢?目前,WMO世奥赛的官网已经无法访问。组委会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称:“WMO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是由WMO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协会发起举办,活跃在全球各地以关注青少年儿童能力发展的国际性赛事活动。”
在中国区赛事的最新介绍中,主办方为:全国中小学生创新讨论大会活动办公室、WMO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国区)选拔赛组委会、北京中教协同教育科技研究院、北京中教协同基础教育测评技术中心。
“WMO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协会”和各主办方的名号似乎为世奥赛的国际化和权威性提供了背书。然而所谓的“WMO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协会”并没有网站可查,甚至早在2013年就被媒体曝出该协会所注册公司名称直译为“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协会有限责任公司CROSSEA教育旅游公司”。
赛事主办方中并无官方机构背书,均为杜少文名下公司(数据来源:天眼查)
主办方之一的“全国中小学生创新讨论大会活动办公室”既非官方部门,也非民政局注册在案的正规民间组织。另外两个主办方北京中教协同教育科技研究院和北京中教协同基础教育测评技术中心是WMO世奥赛中国区赛事创始人杜友文名下公司,而非听起来高大上的国家单位。此外,WMO世奥赛中国区组委会此前用作宣传的主办方之一全国中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实验展示活动办公室,也是“双非”组织。
据一位曾带孩子参加过WMO世奥赛的家长反映,之前十几届赛事除收取数十元到一百元初试报名费外,入围全国决赛也将收取数千元费用(芥末堆注:2016年收费标准为学生每人3480元,陪同家长每人2980元,交通食宿自理)。决赛中获得名次的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全国集训,集训费用约为2000元(2013年)。
集训后将有机会出国参见全球总决赛,总决赛费用因国而异,2013年在美国新泽西的世界总决赛费用为10天39800元/人,押金10万元;亚洲精英赛的费用则为5天9800元/人,押金1万元。总决赛期间,比赛只占1天时间,其他时间的活动内容与游学无异。杜少文曾公开表示,每年出国的总人数在100人左右。
WMO世奥赛自称“公益性比赛”,为参加世界总决赛的学生设有补助——金奖3000元,银奖2000元,铜奖1000元。但与高昂的总决赛费用相比,可谓杯水车薪。
WMO世奥赛的获奖率很高。初赛中除了金、银、铜奖外,还设有一、二、三等奖;决赛中除金、银、铜奖外,还设有优秀奖。该家长表示,即使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也很容易获奖。
花钱买奖杯的背后,是升学压力作祟
2015年12月教育部发文,奥赛获奖首次被明确移出保送条件,只有入选奥赛国家集训队的学生才有保送资格。因而靠参加奥赛获得保送加分资格并不明智。然而据WMO世奥赛组委会公开的数据,2016年湖北赛区选拔赛,仅五六年级就有约2万名小学生参加。
入围决赛收费、出国比赛收费、获奖率超高、赛程与游学夏令营无异,WMO世奥赛充满商业味道。事实上,WMO世奥赛自出现以来,已不止一次被打假。如此注水的比赛,并不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上的提高,那家长为何依然熟视无睹,前赴后继地花钱给孩子买奖杯?
据了解,多数家长花钱参加WMO世奥赛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进入好学校。
虽然自2014年初教育部就曾明确规定,在“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工作中,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办、民办学校均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公办学校不得以各类竞赛证书或考级证明作为招生入学依据。但在小升初、初升高阶段,部分实力较强的民办学校会私自组织变相的选拔考试,奥赛获奖很有可能为学生争取到入学资格。
花钱买奖不停止,教育减负难实现
事实上将杯赛成绩作为入学依据是被教育部明令禁止的。今年2月份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规定:“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学校、培训机构、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上海、杭州、成都、武汉等地都相继出台“竞赛禁令”,严禁所有非政府部门举办的或认可的学科竞赛、考级活动等。甚至此前被国家教委批准开展的“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简称“华杯”)也于2月28日暂缓举行。
对于WMO世奥赛湖北赛区选拔赛的举办,武汉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市严禁民办培训机构举办面向小学生数学奥赛,此规定3月15日开始执行。届时,按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由各区政府组织教育、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但杯赛停了,学生减负就能实现吗?
“竞赛禁令”是为了避免将竞赛成绩与招生入学挂钩。但由于民办学校具有自主招生权,可以“提前招生”和通过考试、“面试”选拔学生。因而教育培训机构的测试结果或杯赛证书等就成为衡量是否入学的依据。优质生源的集中又会进一步拉开学校间的差距,进一步激化择校行为。
正如21世纪研究院《我国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研究报告》中提到的:“就近入学政策有效实施的前提,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质量比较均衡。小学和初中学校依然存在的学校差距是择校竞争屡禁不止的根源。”
择校行为的存在就意味着学生间的竞争,因而不论是课外培训、考试杯赛还是花钱买奖都依然会有市场需求。如此一来,减负也就成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