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一直是中国父母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春节返乡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开始将孩子送往城里读书。为了方便孩子上学,有经济条件的家庭在县城买房,一些家长还专职陪读。而举滑县,位于河南省北部的平原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城镇化率不足30%,大部分居民都居住在农村地区。近些年,子女教育受到当地父母的重视,“教育移民”现象愈加盛行。之前只有在城市才能听到的“学区房”一词,在年轻的农村父母中间,反反复复地被提及。“教育移民”不是一个新现象,对于“教育移民”,包括当地老师在内的很多人,均认为十分正常,据媒体报道,当地一位乡村教师就说,“这就是一个趋势,农村的学生去县城,县城的孩子去市里,市里的孩子去省城。向教育条件更好的地方流动,也很正常。” 从受教育者个体的选择看,这确实是以脚投票,选择更好的教育。然而,如果把个体的“教育移民”选择,作为地方发展教育的论据,认为不管怎样办好乡村学校,都很难留住学生,进而把学生进城、教育移民作为解决乡村教育问题的战略,这会令乡村学校办学不被重视,乡村学校加剧衰败。地方政府应该着力办好乡村学校,留住准备“教育移民”的学生、家长。 目前的“教育移民”,看似正常的背后,有诸多不正常的因素。诚然,当前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质量与县城学校相比,是有差距的,但是,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需要追问。在目前“教育移民”现象比较严重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当地政府部门推进“教育移民”的战略布局,具体包括,对农村学校进行大规模撤并,强调“规模效应”,这造成农村地区学生上学成本增加;从乡村学校抽走办学骨干,让乡村学生、家长“充分意识”到,乡村学校不被重视,政府办教育的精力是集中在城镇地区;在城市学校周边,大力开发房产,炒作“学区房”概念,以“教育移民”带动城市房地产和城市建设。 在这种战略之下,当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教育移民”,家长对此的认识是,迟早要移,迟移不如早移。 而越来越多的“教育移民“,也让地方政府的乡村教育战略合理化:那么多家长自愿选择送孩子到城里读书,在城市买房陪读,花力气办好乡村教育有什么意义?这就是目前我国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的最大问题。虽然国务院明确要求各地保留、恢复乡村学校,可是,一些地方政府还继续推进“教育移民”战略,并解释这是满足学生进城读书的意愿。 从本质上说,乡村地区的“教育移民”,就是乡村地区的择校,“教育移民”热就是农村择校热。这反应出我国乡村地区教育的严重不均衡。在大城市,治理择校热,已经在推进就近免试入学政策,并明确限制每所学校的招生规模、班额。而在我国部分中小城市,为满足择校需求,有一段时间对学校招生规模没限制,对班额没限制,导致城市学校规模和班额急剧扩大,出现超大规模学校、超大班额。 从尊重每个个体的自由选择看,这似乎是顺应民意,然而,却推卸了地方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地方政府不是全力解决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而是以教育不均衡为由推进“教育移民”,以“教育移民”作为城市发展机会。现在不少农村地区的县城,也采取购房即可入户、按户口可入学的学区房政策。 治理农村地区的“教育移民”现象,当然不能像大城市一样严格实行就近免试入学的政策,而应该通过办好乡村学校,引导乡村学生、家长做出就近入学的选择。 事实上,大城市的就近免试入学政策,要起到实际作用,避免出现学区房热和民办学校择校热,也必须办好每所家门口的学校。因此,地方政府不能把“教育移民”视为正常教育现象,而必须正视这背后的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提出要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具体包括: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要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 检验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的成效,就要看一地是否还有旺盛的“教育移民”现象,到城市入学的学生,有多少回流乡村学校。 本文作者:熊丙奇 著名教育学者,博士,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
本文来源:一点资讯。家迁入教育条件更好的地区,成为农村教育的新动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