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又看到一则令人咋舌的新闻:北大留学生王猛(化名)连续12年没回家过春节,6年前就拉黑了父母,断绝了一切联系。
说没有仇,我都不信了。
于是,很多人在评论区骂街:养出这样的不孝子,不要也罢。养儿不孝,跟白眼狼有什么两样?
但是看了留学生写的长文,也许你们就不会这么说了。长文里,他细数了自己受到的“伤害”。
从小到大,王猛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力,对父母的“安排”绝对服从。大到人生路上的每一个决定,小到每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小学时被人欺负,回到家告诉父母,父母让他去找老师,还交代他一定要哭着去找。在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说的是,“你现在知道这个世界的精彩了吧?”
父母事无巨细的干预,成了王猛心中的一道坎,久而久之促成了心理疾病。
去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师说他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但是父母不以为然。从此之后,王猛不再和父母联系。
不说父母活该或者孩子不孝这种话,放眼望去,其实像王猛父母一样的,真的非常多。
他们只觉得很多话说出口“没什么大不了”,我帮你做选择是爱你的表现。但没有顾忌到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
“乖孩子”才是他们对儿女的最高赞赏
孩子对自己“唯命是从”,是很多父母的心愿。
我说什么你就做什么,才能显示出自己的“权威”。孩子小的时候,体现在语言管教和打骂上,大了就是无休止的情感和道德绑架,一旦上升到道德的制高点,就成了子女们无法挣脱的枷锁。
大学的时候好好学习,毕业了要三秒内找一个对象。你做到了就是听话,做不到就是“忤逆”;外企工资高,去外企吧,国企安稳,去国企吧,事业单位轻松,去事业单位吧......??就不知道ta们是如何得知的。
在这些父母的认知里,永远把“亲子关系”凌驾于任何东西之上,有时候就会显得用力过猛。
他们也许不知道,乖宝宝也有“叛逆”心,比起最终如洪水猛兽一般爆发,可能还不如一边纠正,一边成长。
都是为了你好
在子女和父母发生争执的时候,最后永远都是用这句话收场。
但是很多父母是不是没有想过,可能你们想象中的伟大蓝图,从来就不是孩子想要的。
但就是因为一句“为了你好”,孩子们只好闭嘴,从“有诉求”转而心疼父母。心想父母为了我都怎么怎么样了,我再不怎样怎样对得起他们吗。
父母和子女相处都有一套既定的“逻辑”:我为你的付出还少吗,为什么你并不领情?
生你养你我图什么?
想到之前“卖房送女留学,女儿却嫁老外”的新闻。得知女儿嫁给了老外,家长在家崩溃大哭。
女儿成了“不孝子”,养女不如养只猫,猫还能在在膝下陪我玩耍呢。
有人说,“恶语”就像一把钝刀子,割一下不觉得疼,但是长此以往,伤口不见得比快到斩乱麻来的小。
很贴切了。
仔细回想一下,有多少父母骂过子女:养你干什么,你还不如去死;没良心,生你是我最大的错误;猪脑子......
就像有句话说的,有时候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不在于父母的打骂,而在于不认同。
生了你有什么用?怎么,发现没用可以选择扔掉吗。
是无私也是自私
很多父母并没有从“怎样能让子女变成更好的人”出发,而是想当然地凭经验从“我要怎么说教孩子才听话”出发,把孩子“驯服”成一个无比听话的机器。然而,机器有一天也是会生锈的。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应该是在孩子即将走错路的时候,用他们丰富的社会经验去做理想化的“干预”,而不是孩子还没选择的时候,就提前堵住了他的后路。
父母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严是好事,但应该通过合理化的方式去达成,让自己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导师,靠的是人格魅力,而不是所谓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