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到国外都不怕考试,还真要“感谢”国内的应...

[复制链接]
查看: 7117|回复: 0

296

主题

170

回帖

1233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233
发表于 2018-2-6 09: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992a5c7f9164a0c9204d9c56ce1f059.png


中国人“分数至上”的心理状态在国际上仍然是罕见的。满足于高考成绩,满足于大学(本科)成绩,满足于雅思成绩,满足于国外留学成绩,中国人从国内到国际的学习轨迹,其实就是一条彻头彻尾的“分数链”。《留学的逻辑》连载25。
图片1:英国大学的考场作弊
高考作为应试教育的核心环节,考察的其实是学生“复印”“输出”老师圈定的备考内容的能力,本质上说与科举的效果差不多。高考对中国人的影响之深远,随着时间的沉淀而历久弥新。如今,它巨大的惯性已经深刻地延续到中国人海外留学的生存方式中。其中一个重要“益处”在于,经历过高考的折磨和历练,中国学生的“考试免疫”能力显著提高,在英国留学中尤其得心应手。
若干年前,我留学英国时,考试的地点是学校的教堂(Chapel)内。庄严肃穆的大厅里摆上百余套课桌椅,空荡荡的,仿佛大海中散布的珊瑚礁,彼此间隔很大,这一定是大学与神预设的局,让考试的人心生畏惧,比起中国的考场要更像地狱般森严。
不过,再难的事儿,也难不倒“久经考场”的中国学生!
36d43d93f8da45909db17a511277253e.jpeg
图片2:再难的考试也难不倒中国留学生
偏巧英国大学的考试,“科举”味道很浓,正中中国学生的下怀。一般是“5选3”的论述题(5道论述题,选其中3道),在商科专业(尤其是MBA),一般是3个案例分析题,即在2.5至3小时内完成3篇小论文。当然,“5选3”并不是让大家准备5道题就行了,任课教师给出的备考范围至少是10个题目,而深谙考试规则的中国同学,为了提高效率,“创造性”地引入了高考备考体制。
英国大学的任课教师绝不会像国内高中老师一样,辛辛苦苦为大家圈定考试的知识点,然后再接再厉地大剂量使用“题海战术”。因此,中国留英学生自力更生,而且采用了集体主义原则,在中国人内部形成了“考试统一战线”。相比单打独斗的西方人,我们中国人的备考方式一定是高效的。
以当时我所在的MBA班里5个中国人组成的团队为例。10个题目下来后,大家先按各自所长每人“承包”2个,“包产到户”后,分别从课本中找到答案要点,用英文串成一篇微型论文,然后在“委员会”会议上提交答案,经过所有人二次审议、修改,固定为答题梗概的标准思路,以备每个人再回去用自己的英语固定为自己的答案,避免抄袭的风险。图片3:备考有学问
另外,中国人惯用的猜题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将10个题目筛选出5题,作为应急备考范围。所以,留学中,尽管中国人的作业水平往往不如西方人,但考试成绩却旗鼓相当。按说英国教育“宽进严出”的体制还是很严格的,但还是让中国留学生钻了考试的空子。“应试教育”的行为方式不折不扣地延续到了国外!
在英国,作业、考试成绩属于个人隐私,但每当成绩发下来时,中国学生最津津乐道的仍然是谁得了多少分,其钻研精神远远胜过小组讨论和课上发言。
当然,中国人在分数上的“攀比”确实也是对英式评分体系的不适应。
记得第一次作业成绩发下来,我才得了55分,相当于C,当时中国人的惯性思维给自己的暗示是:不及格,很丢人。于是我也下意识地向旁边同学的成绩单瞟了过去——60分左右的很普遍,得到D才算是不及格。原来,英国教育严格要求的传统使作业和考试的成绩被人为压低,一般情况下,取得70分就可以评A,85分以上可以拿到A+。
图片4:分数在英国人和中国人的文化语境中是不一样的
即使如此,中国人“分数至上”的心理状态在国际上仍然是罕见的。满足于高考成绩,满足于大学(本科)成绩,满足于雅思成绩,满足于国外留学成绩,中国人从国内到国际的学习轨迹,其实就是一条彻头彻尾的“分数链”。
学习最终留给我们什么呢?高考虽然解决了中国人的学位问题,但很难填补分数与能力之间的空白。有时能听到一些求职面试的海归,操着一口蹩脚的英语,总给人一种错觉,心里会问:“你是去英国留过学的吗?”残酷的现实是,追求分数拿到的学位,连我们自己有时都不大好意思。也不能完全怪用人单位“有眼不识金镶玉”,因为我们体现出来的竟然连“金玉其外”都没有。
推荐文章:
作者简介:赵刚(Andrew)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国际教育知名专家,常年担任英国大学中国区总监;十几年来一直从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传播工作,著有《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欧洲情调之旅》等;资深自媒体人,获评腾讯教育“2017年度最具价值自媒体”、搜狐“2016年度留学类自媒体人”,同时得到新浪教育、一点资讯教育频道、网易自媒体平台的关注和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