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6年:多少孩子在等父母一声道歉?

[复制链接]
查看: 6854|回复: 0

501

主题

122

回帖

1758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758
发表于 2018-1-31 10: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5ff68aa3b9141bfb4e1ab512c1c187e.jpeg

许多中国父母,他们爱自己的孩子,却没有掌握良好的方法,舍不得打孩子,不敢轻易砸碎孩子的东西,却常用语言作武器,每一句话都打在了孩子心上。很多父母都不知道,那些脱口而出的话,可能会对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父母在等着我们感恩,我们在等着父母道歉,谁也理解不了谁。然而这个理解中间相隔太远,鸿沟总是一道一道加深。
本文由蓝橡树编辑综合整理自公众号:“虎皮妈的夜航船”(ID:hupima)、“光明网”(ID:gmw_001)、“红星新闻”(ID:cdsbnc)。
........................................
一、
昨天看了一篇《北大毕业留学生发万字长文数落父母,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新闻:
王猛(化名)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从12年前开始,他不再回家过年;6年前,他写了封“决裂信”给家人,并拉黑父母;他甚至准备去念心理学的博士,好解决自己因长期压抑产生的心理问题。
在采访中他说:自己的性格内向、敏感、不善交际,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
父亲也说,过去自己在任何事上都一律以大原则来要求儿子,要求他对任何人都该与人为善,却忽略了凡事都有不同。
如果只看新闻稿,没有看王猛那一万五千字的原文。很多网友的观点是:不应该把所有成年后的问题都归因在父母身上,父母也是普通人,养育过程中,一定会有多多少少的错误。
更何况,新闻里提及的那些被王猛耿耿于怀的事,真的都是细枝末节。
比如,因为动手能力差,被二姨嘲笑“不会剥鸡蛋”;进北大前和父母旅行,因为导游一句玩笑父母没有回应;再比如,去北京念大学,去美国读研,因为父母联系了当地的熟人来照顾他,就被他说成是“控制”……
后来认真看了王猛那一万五千字的长文,却发自内心的觉得,这个人实在是太可怜了。
万字长信的开头部分文字
二、
王猛的父母都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从小对王猛并没有肢体上的虐待,甚至还有很多无微不至的关心,经济上应该也非常支持(异地异国求学)。
王猛说,父母主要的问题是“过度关心”而导致的“控制”,从小限制他所有选择的权利,导致他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极弱,自我认知混乱。
这个世界上有好几种“控制”。
有次和一个律师前辈聊天,他小女儿正值青春期,特别叛逆,吵起架来总控诉老爸控制欲太强。他反省自己,说确实,在职场和办公室里老板椅坐惯了,习惯了命令的口气和不容置疑,难免沟通方式有问题。青春期的孩子又最敏感,父女间难免闹不愉快。
但这种“控制”是内外一致的。在家里霸道的人,出门也霸道。孩子有分辨能力之后,会知道这是父母本身个性的原因,并非不爱自己,只是没学会爱的语言。
但这和王猛面对的情况是不同的。
比如,他主控父母对他管制太多,过度关心,但让他耿耿于怀的点,常常是自己在受欺负的时候,父母让他自生自灭,不帮助他。
这就很奇妙了——因为他父母的“控制”,是内外不一致的。
家庭内部对着孩子,是你必须要听我的,事无巨细要受我控制;但对外,一旦涉及和外人的交流,是懦弱的回避的,为了自己和外人的关系,孩子的利益都是可以割让的。
举几个例子。
“一年级或二年级初秋的一天全班文艺表演,前一天班主任让大家穿及膝短裤来,而我母亲不由分说地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也不准许。结果班主任看见我穿长裤到场很不满。我抱着最后的希望提出把裤腿卷起来,被当众怒斥。
我母亲和班主任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我没有告诉班主任穿长裤是我母亲的要求,也不知道两人后来是否交流过此事。我只能说,孩子有时注定是弱者。”
一二年级的小孩,班主任的要求就是圣旨,更何况还涉及小孩们都很看重的“班级荣誉”问题。可以想象王猛当时是怎样的羞辱和难堪。
但他妈妈为什么就一定要跟班主任对着干呢?原因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对着干一定会有冲突,冲突是他妈妈刻意造成的,而这个冲突的代价却要自己的儿子去承担,她自己自始至终都没露面。
老师的要求并不是天经地义都是正确的。但能跟老师这种权威抗衡的不是小孩子,而是小孩子背后的成年人。
尹建莉曾举过一个例子:她认为抄字一百遍对孩子的学习毫无用处,让女儿别抄,但第二天,是她自己专程赶到学校去,给老师赔笑脸,解释孩子为什么不抄,跟老师达成共识。
更让人心寒的是另一个例子。
父母均是事业单位的职工,王猛从小被限制在职工大院里长大。初中时,也被送到了单位自办的子女学校——一个“全年级一共不到十个人”的初中。
高中,成绩优异的王猛非常渴望进入名校学习,他也完全能考进市里的名校,但愿望被父母扼杀了,父母依旧把他送进了单位系统内的子弟高中。
高中是个成立了十几年就被迫解散的烂校,在其他家长都纷纷把孩子转走的情况下,王猛的父母坚持让他留在这个烂校。王猛自己分析原因:“我是几年内这所高中出成绩的少数希望之一;我父母的工作单位和这所高中是利益共同体。”
“课上抵抗周边学生的骚扰和闲话;课间遭受欺凌,被打耳光、抱摔、掐、言语羞辱;中午回去和家人争执;晚自习再次抵抗周边学生的骚扰和闲话;晚上回去再次和家人争执。”
当王猛没有能力处理校园霸凌,想要换同桌,想要换学校时,其父亲吼道:
“同桌有什么影响?最卑贱的狗才想要什么公平!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李校长怎么会打压你?他在以前那所子弟校时跟我可是老朋友。”
所以,为了同一系统里老朋友的交情,孩子的遭遇和前途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嘴上还大义凌然:“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听着,任何人。”
孩子受了委屈,想对父母倾诉,结果却被父母指责,父母这样对待受伤的孩子,只能让孩子认为父母是不可靠的、不值得信赖的,渐渐地,亲子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疏远。
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为什么王猛对二姨和导游嘲笑自己时父母无动于衷,表现得那么愤怒。
重要的不是外人对自己怎么样,而是自己的父母,从来没有在外人面前,为自己站出来过一次。
在外求学过程中,王猛有段时间总会想起这些事,注意力难以集中,于是他去心理咨询。
第一次咨询,他足足讲了6个多小时,咨询师说他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报告出来后,王猛给父母寄回一份,但父母依旧不以为然,他说:
“即便后来他们承认事实,一有机会就把责任推给我。”
三、
2005年以后,王猛便没在家过过春节。
在王猛看来,家人所有的“爱”和“保护”不过是保证控制对象的基本安全以便持续控制,至于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并不在考虑之列,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数次“救助”都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一家做生物工程科学实验的研究机构上班,说起来跟专业再符合不过,但王猛并没有信心能做好这份工作,“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绩效评估下跌,不到一年只好离开。”此后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
事实上,王猛已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并强烈认为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也曾想过到心理咨询机构就诊,但当时国内心理学科以及心理咨询机构并不成熟,这让他的心理问题无法提早得到解决。
他决定为自己冒一次险,同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转换专业,去一个心理学课题组跟组学习,并在之后申请赴美读心理学研究生。
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随后就给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顾他。在与家人的通信中,王猛讲述了与这位“老朋友”并无共同话题,并列举出其为人的诸多问题。
“回信一天后就来了,依然要求我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王猛无法接受父亲的回信。
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接着,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这一步,充满无奈。
“这期间有太多的机会,但凡有一次他们抓住了,就不至于此。”
研究生毕业后,王猛回了国,最终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学相关的项目研究,而至今,王猛的父母也不知道他身在何处,做着什么工作,最多的信息莫过于“在北京”。
四、
看到儿子发来的决裂信,一开始老王(化名,王猛父亲)没觉得有啥特别,因为儿子类似的“抱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老王没想到,这封信真成了儿子与家最后的告别。老俩口搞不懂儿子为何会远离,为何不能“举重若轻”,为何老是揪着过去不放。
搞不懂的或许不止老俩口。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似乎最应该引起重视——为何在这样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孩子生活无忧,从小成绩优异好学上进,似乎没有任何缺憾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却偏偏脱离了轨道呢?
王猛在信中写道:
“我面临一道二选一的题:认为我过去经历的那些事情叫爱,或者承认自己缺少爱。
我选了后者,因为前者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从那时开始,我用‘情感的孤儿’来描述自己。”
但爱究竟是什么呢?
每个家庭或许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可悲的是,在有些家庭,父母和孩子对爱的认知完全不一致。
许多中国父母,他们爱自己的孩子,却没有掌握良好的方法,舍不得打孩子,不敢轻易砸碎孩子的东西,却常用语言作武器,每一句话都打在了孩子心上。很多父母都不知道,那些脱口而出的话,可能会对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不过也许在过了很久以后,等我们真正成熟,我们会开始把父母当作平等的“人”来对视。我们才能谅解他们的局限和弱点,才能体会他们的不易和坚韧,承认他们的优点和付出。
如果王猛未来真的能和父母、和自己的人生和解,那也一定是,他在这一万五千字以外,体会到了过去父母对自己的爱,或者,找到了另外的爱的来源。
曾看过胡适的一段话,想来是可以送给这样的父母:
“我想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不征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地给了他一条生命。况且我们也并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我们即无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