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资556亿全国拿地 掉队的远洋能否重拾昔日荣光?

[复制链接]
查看: 3932|回复: 0

494

主题

119

回帖

1732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732
发表于 2018-1-10 15: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的远洋颇为活跃,这不仅体现在其光鲜的年中业绩报上,也体现在其拿地的活跃度上。

2017上半年,远洋交出了一份还不错的答卷:协议销售额同比增长48%,营收172.6亿元,同比增长85%;净利润26.68亿元,同比增长84%;核心净利润15.2亿元,同比增长59%;净利率15.5%,同比持平。

同样的光鲜也体现在土地市场上。统计显示,1-8月,远洋共耗资556.5亿元全国拿地,是去年全年拿地总金额的2倍左右,2017上半年成功获取36个项目,新增土储1039万平方米。具体到北京区域,远洋更爱南城大兴,仅7月底到8月初,就分别在大兴的瀛海镇、黄村镇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各收入一块地,共计38.6万平方米,耗资92.55亿元,除此之外,2017年年初,远洋还曾在门头沟潭柘寺镇摘下一块地,耗资63.3亿。

按照远洋一贯的风格,配套完善、交通发达的成熟地块才是其拿地的首选,而此番在大兴连拿的三块地,均是土地中的“原生”状态,因此,不少业内人士开始质疑远洋在这样的地块是否具有独立开发运营的能力。

拿地策略的转型

近四年的远洋营收业绩一直不甚理想。2014年,远洋整体营收为178.4亿元,2015年为151.07亿元,2016年这一数字进一步下滑,仅为93.31亿元,跌势持续到今年上半年才首现好转,营收172.6亿元。

花旗银行发表的报告也对上半年远洋的表现予以了肯定:远洋年初至今积极补充了优质土储,再加上大量的未入账销售,因此相信其在2014至2016年的销售增长动力及盈利能力疲弱的情况已经过去。

要知道,曾经的远洋也非常高调。2007年,央企背景的远洋全线拿地,也是“地王”收割机。青岛地王、北京通州地王等一个又一个的高价地块让远洋赚足了眼球,但是紧随而来的严格调控,几乎让远洋拿地的脚步就此停滞。地王销售缓慢,手里一二线城市的土地成本又过于高昂,三四线城市售价低廉利润甚少,远洋的营收开始逐年走低。

远洋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李明也多次表达出了对规模扩张的谨慎态度,并明确表示对“地王”敬而远之。2014年开始,远洋集团开启了多元化的购地通道,坚信宁可错过,也不再以高价买入土地,并效仿首开、龙湖等走上了“抱团”拿地的道路,远洋越来越多的以联合体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并购拿地成为集团非公开市场拿地的首要渠道。

战略的调整让远洋集团的土地成本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截至2017年6月底,远洋新增36个项目中,平均拿地成本仅5000元/平方米,总土地储备3003万平方米,平均土地成本仅6100元/平方米,地价房价比不超过35%。高价地造成了远洋业绩增长最大的负累,拿地策略的调整正逐渐改变这一状态。

远洋的奋起直追

按照远洋的计划,下半年集团预计全国拿地4000万平方米,权益面积2000万平方米,到2018年,可售资源要达到1600亿元的规模。

财报披露,2017年上半年,远洋集团的投资性物业可租赁面积达113万平方米,权益租金收入约9亿元,并以合理价格收购了位于北京、上海、成都等核心城市的写字楼、商业物业达到7个,整体估值回报率达7%。未来,远洋还将有6个投资性物业陆续推出市场,至2022年权益租金收入提升至40亿元。

除了持有型物业之外,远洋的房地产金融业务业绩也有了显著增长。2014-2017年远洋基金管理规模的复合增长率已经超过了75%,期内,远洋资本的资产规模高达500亿元,净利润3.4亿元,海外投资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突破。

物业管理的盈利状况也在持续。目前,“远洋亿家”管理的物业项目高达100个,面积近3200万平方米,其中中高端项目占比53%。回顾期内,“远洋亿家”为集团约5.8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17%,并实现净利润约人民币8900万元,同比大升84%。

尽管远洋涉猎的多元化业务确实带来了可观的利润水平,但其实际盈利水平与住宅业务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可喜的是,原地打转四年、完成集团业务调整的远洋,大胆启用新人,正努力实现业绩上的“触底反弹”,按照李明的设想,2018年可售资源达到1600亿元,昔日行业佼佼者能否重新焕发,还要一些时日才能见分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