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准备”备什么?6岁开始已太晚!

[复制链接]
查看: 5811|回复: 0

519

主题

161

回帖

1892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892
发表于 2018-11-6 10: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班才开始入学准备已太晚!”

何时开始、如何帮助孩子入学准备?

与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早期竞争力学习Say :bye!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两个误区:

1、高考的竞争性学习压力不断下移,导致幼儿(尤其是大班孩子)压力太大,这不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2、家长们认为,幼儿入学准备仅仅是知识准备,而忽略了对幼儿兴趣的培养和感经验的积累。

以上两个认知误区是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主要原因。

现在的大班儿童被竞争性学习带去的压力太大了,对孩子不利。幼儿园到小学,是人生早期的一种重要转折,在这个时期里如果平稳过渡,它会对幼儿长远发展产生积极效应,而让孩子在这个时期里过早地体验压力与焦虑的话,对以后发展将会是极大伤害。

入学准备不是提前教育——基于家长的困惑与问题

什么是“学前教育小学化”?

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就是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提前用小学的方法来学习。“学前教育小学化”应受到批判与否定!这种方式会让幼儿提前感到来自中考高考的压力,而在孩子神经与心理尚未发育完善的情况下,提前感受这种压力对成长是负面的,是极为不利的。

小学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学习方式是很不相同的。

前者是预设性学习

是根据课本知识向孩子传授预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强制性和功利性的特点;

后者是生成性学习

指从游戏和生活中获得的直接的、感性的经验,以达到学习的目的。这种学习方式是渗透性的,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因此,对幼儿园阶段孩子的培养,应该坚持从游戏与生活中积累经验和培养兴趣,反对过早地对幼儿进行“填鸭式”的知识教育。

“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巨大代价!

家长的疑问是,高考是具有竞争性的。现实是进了好的小学才能上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以后才会有好的工作。家长会认为:我的孩子先学一步,入学之后不久,就可以领先一步,起点高一点,至少可以跟上进度,或者轻松一点。

由此,家长会获得一个结论:学前阶段可以也应该紧张一些,这样到入学就可以轻松一点。

特别要提醒家长的恰恰是:要知道,越往后(入学以后)越紧张跟越往前(提前到幼儿园阶段)越紧张,是不一样的概念!因为,“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有代价的,它让孩子们付出了以下四方面的巨大代价:




一是时间上的代价,牺牲了孩子们全面发展的机会!

因为这种超前教育会让幼儿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非持续性的机械记忆上面,降低或未能培养出让孩子能终生受益的品质,比如与同伴合作交往的技巧、个人运动的能力、动手操作的经验等等。

二是扼杀孩子自主性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产生“习得性愚笨”。

所谓“习得性愚笨”,是指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过早的知识传授、过高的学习目标、过多的负面暗示等等),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机,并因此而丧失自信心,深信自己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怀疑自己,继而产生自卑感、产生厌学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这种错觉就会成为孩子最初的自我认知。给别人的感觉是,这孩子“越学越笨”了。这对孩子以后的长远、后继的学习是十分危害的。所以,对幼儿来说认识世界、培养兴趣是重中之重。

三是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因为剥夺了游戏,就是剥夺了孩子的“心理维生素”。家长必须保证孩子接受足够的“心理维生素”,游戏体验的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经常体验积极情绪和体验消极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大相径庭的。孩子体验积极情绪越多,将来他越阳光,人格越健全,而这个是早期看不出来的。

四是超前学习产生的即时效应难以长久维持。

因为幼儿并不能记住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内容,相反他们对于游戏的体验却能铭刻在脑海深处。超前学习是以牺牲学习的兴趣、长远的发展为代价的。而学前教育要为孩子的终生的、长远的发展奠基,不是只看眼前,急功近利。

重新认识学前教育的任务

提前学习违背幼儿的发展规律。

因为幼儿的学习特点是:直观感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幼儿的学习是一种基于直接经验的学习。在幼儿园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是处于动作思维和形象表征思维阶段的。幼儿园阶段的任务就是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作奠基,这是一个准备的过程,但并不一个提前学习的过程!

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途径。

家长会问:“为什么幼儿园的生活和游戏就能为入小学做准备?我们只知道游戏会让孩子快乐,怎么为小学的语文,数学倒做了准备呢?我带他到外面机构去学是硬碰硬的语文数学,你游戏怎么是能做准备的呢?就看孩子在疯玩半天,学到了什么呀。我看不到他学到了什么!但是,我带他到培训机构,老师教了什么,硬碰硬看得到学了些什么,很清楚!”这就是家长的疑问。

如何回答家长的这种疑问?

我要说生活、游戏对学习发展有独特价值!生活和游戏中充满学习!这种学习的特点具有潜在性和累积性,所以你会看不见摸不着。现在,我举例来诠释,帮助家长能看得见孩子的学习:

上课教数学,教按数取物,教用标准化工具测量,教均分,这些都看得见;但是孩子在玩的时候也有用标准化工具测量,也有按数取物,也有均分,等等。比如,孩子在过家家这样的角色游戏中,均分行为很多。

比如两个宝宝吃汤团,拿了六颗珠子当做汤团,就分成一人三颗在两个小碗里;那如果三个宝宝呢,于是就又拿了个小碗,一人碗里是两个珠子。这是不是均分呢?六颗珠子是不是在均分?

那比如今天孩子玩拿橡皮泥做一个饼,一切二分两份,四个人的话,他一切四,分成四份,他的均分行为本身就在发展。

再比如,孩子拿了一堆小木块,他们说这是馒头,四个孩子坐在那里就在分。那这么一堆怎么分呢?一个孩子说:“我来分:1、1、1、1…”一一对应地分,分出来也是均分的;另外一个孩子就嫌他慢,说:“来来来,我来分。”拿三块给他,拿三块给他……再看看还够不够,再拿两块……他在均分的过程中,已经会用估算了,他也在发展。




家长想想,孩子这些行动为小学做了什么准备?他学习的潜在内容是什么?慢慢他会知道,同样大小,同样数量,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量越少,这是没有人教的,没人教,是他慢慢地感受到的。到小学老师教数学的时候,学除法的时候,老师说被除数就是被分的总数,除数是被分的份数,商是分下来的每一份的量。当老师在说这些的时候,有很多感性经验的孩子,他的接受能力就强,老师就会夸他聪明。有的孩子糊里糊涂的(对于以上除法),所以这些孩子,在回家后,家长就要去教,教的时候就说你怎么这么笨。

哪些一听就明白了的孩子,是丰富的感性经验带来的结果。相比之下,那些从来不让玩的孩子就产生差距了。

因此,生活游戏中的学习就有潜在性与累积性,是不容易看到的。孩子经常在玩,每天在重复,特别是生活,每天在重复,所以他获得的经验是长效的,因为这是在实际的运用中,是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解决实际的问题中,他获得的经验是持久深刻的,他获得的知识是充实的!

一个好的家长,一定会陪伴孩子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发展!家长应该支持幼儿园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催促幼儿园教小学的知识。

入学准备,应从知识储备式的教育转向学习品质培养

知识储备式的教育转向知识品质的培养是当今整个世界教育的转向。因为知识的总量在不断地增长,而获取知识的能力会更重要,学习的品质更重要。学习品质真的能让孩子走得更远,所以,家长们,是时候了!应该自己来评估一下自己孩子的学习品质!

例如:

他是不是充满好奇和探究?

他有没有时间观念?按时作息、按时完成任务,有条不紊?(学习的效率都在这里面)

他学习时的态度,他是不是认真和专注?

他是不是对有些问题,能执着?是不是一弄就放弃,一弄就放弃?

他会不会很强烈要求让自己来?

他是不是经常对一些问题进行假设?如:如果这样会怎样,如果那样会怎样?

他是不是会使用工具来解决问题(包括学习用品)?

他会不会与同伴的合作?

家长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在培养上述学习品质,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

​入学准备,包括家长的心理建设

家长们应做好的心理准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性对待孩子间的差异性!包括有:幼儿期建立学习常规的差异性,以及孩子学习起点的差异性。比如有的孩子平时阅读多,识字多,没有丧失学习兴趣,没有压力,无形中他的起点就会很高,而且这不是急功近利拔高式的起点高。

而起点低的,只要呵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他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陪伴孩子慢慢成长,那他也会上去的,所以不要一开始就攀比,不要把家长的虚荣心施加给孩子,这样是不值得的。家长这种虚荣心给孩子带来的压力是很大的,孩子也会感受到。

如果你的孩子在高位就保持在高位,如果在低位,不要担心,陪伴你的孩子,他会慢慢跟上来的。希望家长们都能不急功近利,帮孩子探索一条可持续性的学习成长成才之路!

最后,对家长们说:“祝你的孩子在快乐的学习中成就人生!”(三三潮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