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从会宁走向辉煌

[复制链接]
查看: 5746|回复: 0

24

主题

7

回帖

325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25
发表于 2018-10-29 16: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由堂堂天朝上国沦为任人宰割的羊羔。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上下求索,但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没有彻底达成目的。
漫漫长夜,路,究竟在何方?
就像日出东方,总会有那么一束曦光,刺破黎明,带来希望。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首豪情万丈的《长征》,即是最好的写照!
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开始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壮举——长征。
长征是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丰碑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
美国人威廉.莫尔伍德曾形象地说:"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其后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举世无双的奇迹说起。”
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亦由衷地感叹道:“人类有四大史诗,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他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
据统计,长征一共跨越了14个省份,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先后进行了各种战役战斗600余次,平均3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平均每300米就有1名红军烈士的遗骨。
1936年10月2日,红一方面军骑兵奔袭会宁,一举攻破西津门,打开了胜利通道。随后,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将台堡胜利会师,历时两年的长征宣告胜利结束。
作为万里长征的会合点,会宁与出发点瑞金、转折点遵义、落脚点延安一道,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红色圣地,永载史册!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说:“与长征比起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从莫斯科撤退也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而会宁会师,奏响了长征胜利的凯歌,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历史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可以说,长征将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了胜利发展的新路,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乃是近代以来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鲁迅先生在得知长征胜利的消息后,一下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写下了“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这样满含期许的诗句。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
长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极其罕见的,为何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其一,坚定的信念是最根本的动因。长征不仅仅是一次行动上远征,更是一次信念上的远征。有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前行的明灯,党和红军不管面临怎样的艰难险阻,永远都是百折不挠,坚持到底;
其二,永葆党的先进性是最根本的保证。在长征过程中,党和红军始终坚持为人民、为民族利益奋斗的宗旨,形成了坚强正确的领导核心;
其三,缔造素质过硬的人民军队是最基本的支柱。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基本支撑。历史上也没有哪支军队像红军一样万众一心,视死如归,用血肉铸成了一道“钢铁长城”;
其四,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最基本的基石。《孟子·离娄上》中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红军在长征中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各族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赢得了最广泛的拥护和支持,为日后的胜利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如若长征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那党中央为何会将会宁当成会合点呢?
事实上,党中央之所以选择会宁作为三军会师之地,不仅仅在于会宁地名好,最主要的因素还有另外三点,即:会宁便于红军“行”、“打”、“藏”。
所谓行,指的是会宁北邻黄河,是红军北进黄河实施“宁夏战役”的必经之地,也是接近黄河的最短距离;
所谓打,指的是会宁是陇中战略要地,加之独特的地形地理条件,占据会宁不仅有利于红军运动防御作战,而且有利于红军的东进转移;
所谓藏,指的是会宁耕地广阔,人口较多,村落集中,民风朴实厚道,有利于红军集中休整,补充给养。
如今,长征已经过去了整整八十二年,但用血与火铸就的长征精神永远也不会过时,就像标杆一样,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