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秀兰,来翻个身。”11月17日清晨五点,大丰区白驹镇民窑村,71岁的杨凤林轻手轻脚走到妻子床边,俯身柔声唤醒陈秀兰,随后开始为她翻身、按摩。这样的呵护,他已坚持了十五年。在村民眼里,杨凤林是“最靠谱的丈夫”,他用五千多个日夜的守护,把“执子之手”的誓言刻进平凡日常。 2010年农历正月初十,春节的喜庆尚未消散,陈秀兰突发脑溢血,被紧急送进市级医院救治。妻子在重症监护室昏迷18天,杨凤林就在外整整守了18天,寸步不离。“我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秀兰一定能挺过来。”这个信念,支撑他走过那段至暗时刻。 49天后,陈秀兰勉强能坐起,转入大丰中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又过了两个月,病情趋于稳定,杨凤林带她回家进行保守治疗。不愿放弃任何希望的他,四处打听康复方法,时常陪妻子去做康复按摩。 然而,意外再次降临。当年9月,医院的检查显示,陈秀兰脑血管大部分堵塞;10月,她又不慎摔倒导致粉碎性骨折。经救治后,康复成了奢望,与病痛相伴成了生活常态。最初几年,陈秀兰每年至少要去医院治疗两次;五年后,这一频率增加到每年四次。日复一日的病痛,让她彻底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自妻子病后,生活的重担便全压在了杨凤林一人肩上。为防止长期卧床引发褥疮,他定时为妻子翻身,按摩动作轻柔到位;洗漱时,水温必须调节得恰到好处,用软毛牙刷清理口腔的动作轻缓细致;准备早餐时,他把粥多熬半小时直至软烂,鸡蛋羹做得少盐清淡,喂食前总要先试好温度,再一勺一勺耐心喂下。 遇上晴好天气,他总会推妻子到门口晒太阳。提前铺好软垫,随着光线变化缓缓调整轮椅方位,既让妻子感受温暖,又避免阳光刺眼。“她以前爱热闹,现在不能走了,听听这些,心情能好些。”他一边推着轮椅,一边絮絮叨叨地讲着村里的新鲜事。 从晨起护理到夜间随时响应,从翻身喂饭到清理大小便,十五年来,杨凤林几乎没睡过一个整觉。他将深沉的爱意,尽数藏进了这些看似琐碎、却关乎妻子生活质量的细节里。 2024年,陈秀兰病情再度恶化,只能依靠流质食物维持营养,照料负担愈发沉重,但杨凤林依然没有退缩。这位七旬老人的坚守,早已超越个人家庭的范畴,在民窑村悄然树起一座精神标杆,浸润着淳朴乡风。 村卫生室医生王兰对此深有感触:“卧床十五年没生过一次褥疮,这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细心和坚持。”她的评价,道出了这份照料的艰辛与不易。 这份坚持更在日常生活中转化为榜样的力量。当村里年轻夫妻因琐事争执时,长辈们总会劝诫:“看看人家杨凤林是怎么做的!”简单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白驹派出所社区民警沈致远在多次走访后感慨:“他没说过一句豪言壮语,却用十五年的行动,把‘不离不弃’四个字刻进了每个人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