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FG 发表于 2018-1-22 09:38:53

卤煮——异乡的牛杂?

某天老黄和我说:“我那天去吃了卤煮,好好吃,好像在吃牛杂…”牛杂?于是我二话不说,定要尝尝这卤煮是什么东西。我去的第一家卤煮店,便是学校西门的门框卤煮,显赫的“百年传承”挂在狭窄的店口前。还没进门,卤煮的香味透过门帘飘出来,仿佛那锅咕噜咕噜滚着的卤煮就在眼前,闻起来还真的挺像牛杂。进去以后,卤煮味儿扑面而来,还伴随着食客嘈杂的说话声、孩子的哭声、随处可见的苍蝇……片刻过后,一碗著名的卤煮火烧端了上来。汤底浑浊,浮着些许油脂,一堆肥肠毫无章法地铺在火烧上,香菜散乱地洒在上面,这么一碗分量足的卤煮火烧略显粗犷。火烧吸足了汤底的味道,带着少许白芯,由于是面食,吃了几块便有点饱了。肥肠也入味,熬得软烂,爽口滑溜,带着像是牛杂的骚味。这碗隐藏在市井之中的卤煮,也带着浓浓的市井味儿。

第二碗卤煮,便是我慕名而来的小肠陈了。于谦老师的《闲聊卤煮》一文中说道:“最终我认识了前门大街门框胡同里的专门做卤煮火烧的‘小肠陈’。‘小肠陈’可以说是北京城内最正宗的卤煮店了,此店地处窄小的门框胡同中,店面和房间都很小,仅能容下五六张小方桌。屋内没有后厨,更谈不上什么装修,只进门处有个仅能容一人一灶的地方放用玻璃窗围起来算做明厨,条件简陋之及。但就是这样的小店,毎到饭口,屋內开票的人拥挤不动,吃饭的人或?台阶,或坐砖头,走运的能占到一张矮凳,性急的端碗人立街旁,绵延半条胡同儿。”而我到的这家是南横东街的小肠陈饭庄,店面虽小,但装修精致,店内挂着“京城卤煮第一家”的招牌。店刚开门就排起长队,为数不多的座位马上就被坐满了。大伙儿排着长队到前台点菜、付款、取票,再排着长队把票给锅炉师傅、取餐。由于火烧给我的第一印象不算太好,这次我点了小碗加肉,现在想来还有点可惜。


煮卤煮的锅有一米多宽,酱红色的猪杂在锅中熬煮着,泛着油光,香气扑鼻,火烧们井然有序地沿着锅边码成一圈,涨起鼓鼓的身子浮在汤上。师傅用大铁勺和大筛子从锅中捞起猪杂和火烧,多少分量的肥肠、肺头、白肉都数得精准,放到案板上,不怕烫似的直接上手把它们切成小块,麻利地放到碗中,舀上汤汁,由食客自主加入蒜和香菜。接过这碗等待许久的卤煮,我神色庄严地吃了起来。小肠酥软,肥而不腻,白肉吸足了汤汁,不烂不柴,满口脂香。由于这次加了更多蒜,猪杂的骚味没怎么吃出来,感觉整碗卤煮清香许多。旁边的食客吧唧吧唧地嚼着卤煮,时而吧嗒一口凉菜 ,吃完还呲溜几口汤,仿佛他吃的那碗更好吃。



一位老北京和我说,他觉得西门那家更好吃,“卤煮就是小店的才好吃,煮得久,入味儿;大店的煮了一小会就端上来了。”谈起小肠陈,他说“那家还不如西门呢,巨油!”我倒不觉得油,之前听说小肠陈给女士上大肠,给男士上大肠,莫不是给他这个大糙汉上了大肠?他一下就急了:“胡说!我女朋友和你差不多高,也觉得很油!”……记忆中最深的牛杂,是很小的时候家附近的牛杂小车。小推车里有几个沸腾的格子,一大锅里分别煮着白萝卜、牛肠、百叶、牛肚等等,用竹签串着煮,拿起来蘸酱油、蒜蓉辣椒酱吃。现在已不多见这种牛杂小车了,最近一次吃牛杂是高三时在学校附近的店里吃。店主捞起很大的一块萝卜,用一把大剪刀轻而易举地把萝卜切成小片,和牛杂一起铺在用汤汁煮的碱水面上。萝卜自带清香甘甜,吸足牛杂的香气,咬着会有汤汁流出,配上爽口弹压、根根分明的面条,很是想念它了。卤煮的汤底用了很多种香料,而牛杂的汤底用的香料较少,一整锅都是牛的醇正鲜美的味道。牛杂和卤煮的食材不同,但做法和味道比较相似,而我家乡猪杂的做法一般是蒸粉肠(猪小肠)、粉肠粥,以及夜市的爆炒猪大肠,那又是别有一番风味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卤煮——异乡的牛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