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一天:深夜包子铺的12个小时
只有在晚上,你才能找到这家杭州保俶路上的“红帽小吃馆”。店主汪国红(前左)多年来戴着小红帽,被食客们尊称为“红帽大叔”。老汪和他的“雇员们”——老婆(前右)、外甥(后左)、姐夫(后中)以及女婿(后右)在一个又一个夜晚里为人们供应着一口温暖慰藉,也见证了杭州迷离的夜色。(摄影/令胡歌)晚上9点半,西湖附近的餐厅陆陆续续打烊了,“红帽小吃馆”的一天才刚刚开始。营业前,老汪还在熬着当晚的第一锅稀饭。老汪安徽人,今年52岁,年轻时就出来打拼。他去过上海,最终还是在杭州落了脚。
晚上10点,正式营业。几乎分秒不差,第一笼包子出炉,兴奋的食客们一边跟老板报数下单,一边拍照发朋友圈。其实在刚开店时,老汪是做白天生意的。后来,他想出了用“时间换空间”的办法,只做晚上10点到次日上午10点的生意,日夜颠倒虽然辛苦,却能避开众多的竞争者。
晚上10点20分,包子卖得很快,老汪的女婿端着刚刚包好的包子从制作间出来。老汪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2011年,儿子高考考到了640分,大学毕业后去北京创业;女儿在杭州上班,女婿就在店里帮忙。
晚上10点40分,一位穿着讲究的男士匆匆赶来,一下子打包了100个,又匆匆离开了。“这个时间点,很多加班的人来。赚钱,都不容易哦。”
深夜11点55分,一名狼吞虎咽的年轻人。
凌晨2点10分,一位住在附近的女士受失眠困扰,出来散步,顺便和老汪聊上两句。老汪在这儿开店十多年,街坊邻居都很熟了。
凌晨3点,老板娘还在包个不停。“这个时间人最困,我就用手机看看电视剧。”
凌晨3点08分,年轻女孩吃完夜宵,坐在一角补妆。
凌晨3点15分,一名代驾司机吃完夜宵准备接单。客人越来越多,小店成了这条路上最明亮最热闹的地点
凌晨3点30分,一位被老板差遣来买夜宵的司机在扫码买单,他说自己开了半个小时车才从城市的另一边赶来。
凌晨4点20分,一位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年轻人,坐下来和老板大聊了一通大数据。“老板,你应该用大数据做包子生意啊。要与时俱进哦!”
凌晨5点,在夜店上班的服务员刚刚下班,喝一碗热稀饭,不算宵夜算早餐了。
早上6点10分,两名刚刚晨练完的年轻人来吃早餐。过了6点,店里的小笼包就统统换上大包子和大花卷,迎接早起游西湖的游客,以及上班族们。
早上8点半,老汪骑车去菜市场采购原材料。这时,“红帽小吃馆”的营业进入尾声了。
做包子馅儿的肉,老汪要自己挑选,还要自己亲手剁。他的老顾客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在他这儿吃了很多年。“他总是鼓励我,不要怕店面小。做好质量和味道,酒香不怕巷子深。”
上午10点,汪国红准备馅料,妻子则开始收拾。
上午10点半,正要回家睡觉,一场大雨打乱了计划。
上午10点45分,雨停了,夫妇俩关门回家,遇上了正在执勤的城管工作人员。“每天我遇到的人都差不多,也习惯了每天和不同的人见面聊聊天。”老汪在杭州生活22年,除了去过两次灵隐寺,再没去过其它景点。他说:“我喜欢杭州。不过老家人问我杭州哪里好,我也答不上来......可能是晚上的人情味吧。”
生意好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