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1992 发表于 2018-10-31 10:06:32

懂得体谅、善解人意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6072244563/1000图片来源:washingtonpost       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善解人意的上司、一个善解人意的下属、一个善解人意的朋友、一个善解人意的妻子或丈夫。       没错,懂得理解他人的人,通常情商比较高,会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和更多的机遇。所以,将孩子培养为一个善解人意的成年人,是很多家长的目标。       但是,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两代人的庇护之下,生活中的场景经常是这样的:       从游乐园回家的路上,他们可爱的脸上还粘着你花钱买的饮料,手腕上还戴着你花钱买的纪念品,却还要求停车买冰淇淋吃。如果你拒绝了,他们就大吵大闹:“我不干!”      当你用吸尘器打扫完房子,清洁了浴室,去超市购物回来后,让他们打扫一下客厅,他们却哭着说:“我们必须要做家务吗?”几乎所有家长都有一堆被熊孩子气得想撞墙的经历。      我们确实疼爱孩子,却也怕把孩子疼坏了!      有一门叫做行为经济学的新领域,是研究人类有时会用非理性的方式,做决定和思考世界的学科。如果我们对孩子的非理性怪癖多一点了解,或许将有助于培养出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远离自我中心       一辆蓝色跑车从我们身边咆哮而过,突然拐入我的车道,也许我们会冒出一句:“白痴!”      就在这时,他向左转弯,旁边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医院急诊室入口”。      噢,救人要紧!      当有人开车加塞、约会迟到或者在其他场合冒犯我们时,我们经常会本能地归咎于这个人的秉性,但当我们给别人带来不便时,我们却通常会归咎于外部力量(例如,他在我的盲点)。这种内外有别的做法,行为学家将它命名为:基本归因错误(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家长首先该意识到有些事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下次我们餐馆吃饭,孩子们再抱怨“我们的食物在哪里?这位女服务员太差劲了”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厨房正忙得热火朝天,服务员已经尽力了。       谈论“你认为别人是什么感觉”对孩子来讲非常重要,这是一种让孩子远离以自我为中心,思考自身以外世界的方式。别让孩子习惯性享乐       周六早晨,你把新鲜面包放在桌上。孩子只咬了一口,说: “不是巧克力夹心的吗?!”他们似乎完全意识不到你的付出。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6072244564/1000图片来源:pixabay       行为学研究表明,人类可以适应几乎所有他们频繁接触的东西。这叫做“享乐性适应”(hedonic adaptation),也就是为什么彩票中奖者刚中奖时很兴奋,之后就再也没有从前那般快乐了。       这对孩子和父母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经常给孩子的东西或经常做的事情,将成为新常规,他们也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不论是喝的饮料、名牌衣服,还是事先为他们做好的一些事情,如有人为他们铺好床、吃饭前拿好餐具等。       如果孩子每个周末都出去玩,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应该的。因此我们不妨做一些调整,让周末的外出变成一种奖励,而非常态。让孩子知道有些事并非常态       六岁的小伊邀请朋友来玩,但她的玩伴一直怀疑地看着小伊的家。      最后,玩伴困惑地问:“这里可以住人?”      小伊的妈妈低声回答道:“呃,我们就是住在这里的。”      小伊的这位朋友住在附近的豪宅,她想象不到还有人住在这么小的空间里。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6072244565/1000图片来源:today.com       这个孩子的问题被行为科学家称为“可用性偏见”(availability bias),即如果我们看到太多范例的话,会把那些不一定普遍的东西视为理所应当。所以,如果孩子的学校里每个人穿着近千元的运动鞋,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习以为常,不是因为他们被家长宠坏了,而是因为这是他们每日所见。       不妨告诉孩子:“这只是世界的一个小角落”。为了让孩子对世界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可以定期带他们参加当地的志愿者活动,使孩子逐渐积累社会经验。目标具体化,让孩子感觉得到       我女儿拿着手中的愿望清单读到:“女孩,6 岁。需要:贴身内衣。”我儿子拿着手中的愿望清单读到:“男孩,7 岁。爱好:恐龙。”我经常教育孩子说,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孩子在忍饥挨饿。直到他们接触了一个救助项目,与来自远方的孩子交换了亲笔信。      在这里,我利用了一种“可识别受害人效应”:人类更倾向于对单一个体的困境感同身受,而非群体。我们或许会有这样的体验,给远在天边的飓风受害者汇去几百元钱你还要考虑一下,但如果路过一个公园,看见一个小女孩不慎落水,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施救,至少会大喊,让更多人参与救助。      这 就是为什么,要想把道理内化(让孩子接受)给孩子,需要具体到个体的人身上。人情回报比经济回报让人更有动力       你帮助新邻居把钢琴搬进他们的房子。结果,邻居把20块钱塞进你手里,以表感谢。奇怪的是,你心中温暖的感觉突然消失了。       这是为什么呢?研究表明,人情回报比经济回报让人更有动力。同理可推,付钱给孩子做家务并不一定会产生我们所希望的结果。确实,这种方法或许一开始会起作用,偶尔付费或奖励繁重的任务也不成问题。但是对于日常家务,有时你请他们扫扫地时,他们却会说:“噢,我今天真的不缺钱。”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6072244566/1000图片来源:peacefulparentsconfidentkids.com      相反,科学家建议把做家务作为对家庭应尽的贡献。你可以说:“我知道打扫卫生间并不好玩,但如果我们都去上班,我们只能吃午饭的时候打扫卫生了。(把抹布递给孩子)谢谢你的帮助 !”培养善解人意的孩子的五大方法      教孩子善解人意,总结下来,有这样一些原则:教导孩子优先考虑他人      孩子需要学会如何平衡自己和他人的需要。       如何做到?不妨给予孩子较高的道德期望,例如兑现承诺。小建议:别对孩子说“最重要的事情在于你很开心”,而要告诉他们“最重要的事情在于你很懂得体谅别人”。为孩子提供学会关心和感恩的机会       研究证明,懂得表达感激的人更乐于助人和充满热情。如何做到?经常帮助朋友解决作业上的难题或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小建议:千万不要对孩子每次的帮助给予奖励,比如擦桌子等。我们应该期待孩子主动提供帮助。扩大孩子关心的范围       孩子需要学会关心家庭和朋友以外的人,比如班上的新伙伴。       如何做到?培养大局观,学会考虑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他人的看法。小建议:让孩子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保持友好和感恩,哪怕是汽车司机或服务员。为孩子树立道德榜样      孩子会通过观察自己所尊敬的成人的行为来树立价值观。       如何做到?努力做到诚实、友爱和公正,承认自身错误及缺点。小建议:当孩子面对道德困境时,向他们提供帮助。帮助孩子管理负面情绪      通常情况下,关心他人的能力会被愤怒、羞耻或者其他负面情绪所掩盖。       如何避免?告诉孩子所有的情绪都是正常的,但有些处理情绪的方式并不正确。小建议:当孩子失去平静的时候,告诉他们用鼻子深呼吸,然后用嘴吐气,甚至可以用数数的方式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       重要的是,作为家长更应该时时自省。当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身教的效果比言传要好得多。和孩子一起成长,才是养育的乐趣。你的孩子有过哪些善解人意的表现呢?(腾讯教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懂得体谅、善解人意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